心安处是故乡丨东北三兄弟全都就地过年 八旬老母亲说“没病没灾的比啥都强”
半岛全媒体记者 吕华
“在我们东北,每年过年都要吃锅包肉,口味和山东的咸口不一样,我们那儿都是吃酸甜口的。”工作间隙,青岛正望钢水控制股份有限公司的车间操作工王金福还会惦记着黑龙江老家的年夜饭。
年初东北疫情加剧,公司很早就为他做好了留青过年的打算,“现在黑龙江仍然有高风险地区,我今年过年肯定是回不去了,公司领导也早就考虑到了这一点,给我发了相应的过年补贴和福利。”
作为青岛市最早一批提倡留青过年的中小型企业之一,青岛正望已经有22名省外车间工人自愿加入留青过年的队伍,他们来自东北、内蒙古、新疆、河南、江西等不同的省份和地区。“我们的企业规模不大,但人情味一定够足,一定要让留青的员工感受到家的温暖。”青岛正望总经理办公室主任贾兆存说。
早于全市倡议,号召员工留青过年
“元旦的时候,我们的业务部经理去河北出差,刚一落地,当地就出现了确诊病例,到现在人还被隔离在酒店。”提起同事与疫情的擦肩而过,贾兆存仍然心有余悸。因为公司常年有来自不同省份的工人,在疫情防控这一块,他必须具备超高的敏感性。“我们的工人有黑龙江的、吉林的、内蒙古的、新疆的,河南河北的……省份太多太杂,万一哪个地方发现新病例,工人就有可能回不了家。必须要时刻盯住疫情动向,随时准备应对方案。”
留青过年的省外工人
接到同事滞留河北的消息之后,贾兆存当晚连夜赶出了一份提倡员工留青的方案,第二天又紧急召开公司专题会议,得到上级领导的回复:立马就办。“我们那个时候想到,省外的员工得留青过年,公司春节期间是停产的,留下的员工需要额外安置,越早提倡越好。”1月7日,一套完整的“关于妥善安置滞留员工的通知”在正望内部员工群里发布:省外留青员工免费住宿;每人发放1000元补贴;保留节后探亲福利等举措,给所有省外员工喂了一剂定心剂。
彼时,青岛正望成为了青岛市首批提倡留青过年的中小型企业之一。“其实我们一开始真的没有想太多,就是单纯从员工的角度考虑,他们过年回不去,工厂又放假,住在哪儿可能都是个问题。”贾兆存告诉记者,公司的员工都是干了很多年的老员工,与企业之间建立了一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关系。“我们想让他们知道,任何时候,公司都不会抛弃他们,在这里就像家一样。”
三兄弟全部就地过年,家中二老独自守岁
记者来到正望工厂车间时,王金福正一趟接一趟地搬运着装满中包水口跟塞棒的箱子,长时间车间内作业,白色的口罩和手套都已经接近于黑色。“我是黑龙江省黑河市人,今年过年肯定是回不去了。”王金福的表情淡定,像在说着一件平常不过的事情,从东北地区发现疫情开始,留青过年就几乎已经是“板上钉钉”。“公司在1月7号的时候就发出通知提倡留青过年,还为我们保留了宿舍,发放了过年补贴,宿舍里有网有电视,我可以刷刷手机,看看电视。”对于公司的过年安排,王金福觉得很满足。
王金福
王金福在家中排行老幺,上面还有两个哥哥。三兄弟常年在外打工,大哥和自己在青岛干工厂,二哥去了北京做买卖。今年由于疫情,三兄弟都选择了就地过年,家里就只剩下两位老人。“我父亲今年七十六,母亲今年八十四了,每年也就只有过年这几天陪陪二老,但是今年我们兄弟三个都没办法陪二老过年了,年假总共七八天,回去还需要隔离,耽误了工作不合算。”2020年正月工厂复工以来,一整年的时间王金福都没能回家一趟,春节没法跟家人团圆成了他2020年最大的遗憾,“等年三十晚上的时候可以跟家里人视频聊天,真正见面恐怕又得等明年了,希望疫情可以早一点过去。”
“在我们东北,每年过年可热闹了,亲朋好友们聚在一起吃喝玩乐、家家户户串门拜年、唠嗑。”提到家乡的过年习俗,这个不善言辞的东北汉子瞬间变得话多了起来,他摘下沾满灰尘的手套,掰着手指头慢慢数:“在我们那儿过年都吃杀猪菜、大烩菜、猪肉炖粉条、小鸡炖蘑菇、粘豆包、糖瓜,还有锅包肉……”王金福的记忆里,每年春节,母亲都会张罗一桌子年夜饭,年年少不了他最爱吃的锅包肉,那是母亲的味道,是家的味道。“我们那儿的锅包肉和山东的不一样,我们是酸甜口味的,但山东的锅包肉是咸的。”
对于很多离家在外的游子来说,“乡愁”就是年三十晚上全家人的守岁,但是今年家中守岁的却只有二老了。“活了这四十多年,第一次过年不在二老身边,老人到了这个年纪,过一个年就少一个年了,想想也觉得自己特别不孝。”王金福抹了把眼泪,没有再说话。沉默了片刻,又笑着点头自我安慰道:“前两天打电话跟老人说了,老人说没病没灾的比啥都强。”
中层领导全员留青,陪工人玩转岛城
“今年春节如果按原计划,我跟爱人和两个孩子是准备回江西老家过年的,但现在一方面是因为疫情回不去了,另一方面工厂里也得留几个领导在这儿。”正望公司留青过年的倡议发出之后,厂长邓龙辉积极带头报名,“咱们当领导的得起到带头作用啊,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尽量不给国家添麻烦。”
邓龙辉告诉记者,正望工厂的生产线在春节期间是处于停产状态的,这样一来,安置留青过年的员工就变成了比往年过年额外的工作。“我们工厂今年过年中层领导全员留下了,因为考虑到还有一批工人在这儿,我们会安排假期值班。”
既然老家回不去了,那就跟留厂的兄弟姐妹们好好过个“青岛年”。随着报名留青过年的员工越来越多,邓龙辉跟中层的同事们开始筹划着青岛正望的新年:“毕竟大家也是第一次在一起过年,年前在不扎堆聚集的情况下,我们可以举办个小型的联欢会,大家一起唱唱歌、喝喝茶、唠唠嗑,总结一下过去的一年,再展望一下新的一年。除夕夜我们会给每个宿舍送一些零食和水果,陪他们看个春晚,初一当天也要去给工人们拜年……”
来青21年,邓龙辉早已把青岛当成了第二故乡。“从大学开始,我就一直留在这座城市,后来事业、爱情、婚姻也都是在这里。”但对于很多车间的工人们来说,青岛只是一个打工的地点,邓龙辉都明白:“公司在即墨,距离市区本身就比较远,他们当中很多人都没有去过市里,对青岛了解得也不够全面。”所以,邓龙辉想趁着这次机会,带工人们好好认识一下青岛。“这个只是我的一个初步预想,如果疫情控制得好,我们可以带工人们出去逛逛,去看看即墨古城,或者看看沿海一线,转转青岛有名的景点,不求他们以后都能在青岛扎根落户,但希望他们在这儿的每一天都能找到归属感。”
- 八旬老人脑卒中情况危急,门诊护理团队争分夺秒抢回一条生命
- 挑战高龄手术禁区,八旬老人在“家门口”解决椎管肿瘤大难题
- 半世纪的腰痛顽疾,平度市人民医院帮助八旬老人成功摆脱
- 八旬老人颈动脉“生命线”告急,北大人民医院青岛医院血管外科巧解“定时炸弹”
- 岛城警事|八旬独居老人清晨急求助,警民“阶梯托举”暖人心
- 创新“1346”工作法 擦亮“泊心安里”矛盾纠纷多元预防化解品牌
- 青岛即墨:警银联动,八旬老人的六万元保住了
- 青岛故事|温暖!八旬老人带智力障碍儿子出行,遇到好心驾驶员一路帮助
- 崂山景区紧急救援八旬游客,20分钟完成生命接力
- 赴京十载求医到“家门口”享国家队诊疗,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专家为八旬老人成功切除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