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时评|请企业家垫资不还,县政府糊弄谁
“县相关部门遇到困难时找到我,我二话不说答应垫资,还动员亲戚朋友一起筹资帮忙。但事过之后,他们迟迟不还钱,导致我资金链断裂,企业倒闭,亲朋反目。”今年8月20日,吉林省松原市长岭县企业家姜志国向媒体讲述的遭遇,字字句句都透着无奈与辛酸。
作为一名盲人企业家,他克服身体障碍闯荡商海本就不易,但出于对当地县政府的信任,主动扛起垫资千万的重担,最终换来的却是八年讨薪无门、生活与事业双双崩塌的结局。而他那句“以后谁还敢帮忙”的唏嘘,更是像一把重锤,敲在了公众对基层政府部门公信力的关切点上,也撕开了部分地方部门在责任担当上的“缺口”。
在这场纠纷里,当地有关部门的“避而不还”,看似是暂时避开了一笔财务压力,实则避开的是更珍贵的东西——群众的信任。政府作为社会治理的领导力量,“担当”本应是刻在骨子里的基本底色。从政策落地到公共服务,从项目推进到民生保障,群众信赖,是社会秩序稳定、发展有序推进的重要基石。
姜志国之所以愿意动员亲友筹资垫资,正是源于这份信赖——他相信当地政府部门的承诺有分量,相信自己的援手能为公共事务添力,更相信事成之后能得到应有的回馈。可现实却是,当他陷入资金困境、企业濒临倒闭时,当初求助的部门却选择“拖延”与“回避”,既没有正面回应还款诉求,也没有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案。这种“过河拆桥”式的做法,不仅违背了合作的基本诚信,更让无数像姜志国一样愿意为公共事务伸出援手的社会力量寒了心。
试想,若未来再遇到类似的公共项目难题,需要社会资本或企业协助时,其他企业家想起姜志国的遭遇,谁还敢轻易参与?要知道,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事务,能让公共项目推进更高效、民生服务覆盖更广泛。但当地有关部门的“逃避”,却像一道无形的墙,切断了这种良性互动的通道。当企业不敢合作,最终受损的不仅是有关部门的办事效率,更是广大群众的公共利益——可能是一个迟迟无法落地的民生工程,这些损失,远比千万欠款更难弥补。
其实,解决问题的办法并非没有,关键在于是否有担当的态度。即便当地有关部门暂时存在资金压力,无法一次性全额偿还欠款,只要能正视问题、主动对接,拿出真诚的态度与可行的方案——比如与姜志国协商制定分期还款计划,明确每一期的还款金额与时间;或者通过其他合法合规的方式弥补其损失,让他看到解决问题的诚意,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挽回信任。
千万欠款或许能通过时间慢慢偿还,但失信于民造成的“债务”,却可能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才能弥补。对于长岭县有关部门而言,唯有把“担当”二字落实到每一件事上,把“诚信”刻进每一次决策里,才能赢得民众的长久信赖,才能让更多社会力量愿意与之并肩,共同推动地方发展。
(半岛全媒体首席评论员 姚绍毅)
大众·半岛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