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周刊丨温差60℃的冰与火之歌——探秘高温下的“冰工厂”

2025-08-24 16:58 大众·半岛新闻阅读 (13363) 扫描到手机

8月23日清晨6点,青岛崂山区鱼水路上一家制冰厂的集体宿舍里,53岁的周脉来已经醒了——不用闹钟,近20年的早起习惯早已刻进他的生物钟。他轻手轻脚地叠好被单子,拽起搭在铁架床的栏杆上的蓝色工装穿好,拿起手机看看天气预报:多云转阴,最高气温33℃,最低气温28℃,南风3级。

暑热未消,“秋老虎”已然发威。

早上7点,阳光洒在地面上,泛起一层刺眼的光。宿舍里的工人陆续起床,相互招呼着,“今天还是热,昨天下午卸冰的时候,汗顺着脊梁往下淌。”一位工人边擦汗边说道,周脉来深有同感地点点头。

简单吃过早饭,工人们陆续走向厂房。8点整,制冰厂正式开工,如同整个夏天一样,又一天的“冰与火之歌”在骄阳下拉开了序幕。

走进“冰火两重天”

这家位于鱼水路上的制冰厂,是青岛崂山区为数不多的老牌制冰厂之一。2005年建厂至今,整整二十年的时间里,它像一位沉默的守护者,在每一个酷暑时节,为这座城市源源不断地输送着清凉。

走进工厂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院子,水泥浇筑的地面因为常年被冰水浸泡,冷热交替下,不少地方已经出现了细小的裂缝。院子一侧停着两辆重型货车,车斗里铺着厚厚的塑料布,是专门的运冰车;院子另一侧堆放了不少木质托盘,则是厂内用来承载冰块的。

生产车间建在高于地面约1米的台基上,门口挂着的一块蓝色牌子,“安全生产,注意防滑”八个字分外醒目——这是工人们每天上工前都会一眼看到的提醒。

推开厚重的铁门,一股寒气瞬间扑面而来,与门外的热浪形成鲜明对比。

“今年天真热,昨天最高温都33℃了,今天也差不多。”上工前,工人们一边穿上水靴、套上两层胶皮手套,一边议论着天气。一个工人走进制冰车间,伸手按下墙上的开关,高悬于车间上方的航吊机立刻轰隆隆地启动,轰鸣声在空旷的车间里回荡。

制冰的第一步是“脱模”。工人师傅操作着航吊机的遥控器,让吊车两端的挂钩精准地挂在地面的铁环上——每个铁环都连接着一排铁桶,此时,里面装着成型的冰块。这些冰在冷冻池里已经冻了8个小时,现在硬得跟石头一样。随着工人师傅的操控,吊车缓缓将一排铁桶从冷冻池里吊起,铁桶外壁可见一层厚厚的冰霜。

吊车牵引着铁桶来到蓄水池上方,缓缓将铁桶放进池子里。刚接触水面的瞬间,“滋啦” 一声轻响,白色的寒气顺着桶壁往上冒,很快就裹住了整个铁桶。寒气顺着工人们的裤脚往上蹿,站在蓄水池边的工人下意识地缩了缩脖子。

等蓄水池的水面泛起细密的气泡,工人继续操控吊车将铁桶吊出池子,然后在池子边缘轻轻翻转铁桶——“哗啦!”整槽冰倒扣在翻滚架上的瞬间,硕大的工业冰块接连砸向地面,水花飞溅,寒气四溢,整个车间的温度似乎又降了几分。

这批四四方方的冰块顺着翻滚架滑了出来,每块长1米,重100斤左右。车间里的铁皮通道像一条银色的传送带,三个工人依次接力,将冰块一块一块地滑到车间门口,接力到最后,站在车间门外的工人负责将冰块滑动到木头托盘上。冰块在他们手中 “丝滑” 流转,不一会儿,木头平板上就堆起了一层冰块。

一个木托盘能放8块冰,总重量800斤。待两个托盘都装满后,周脉来便开动叉车,先将一个托盘上的冰块铲起,小心翼翼地摞在另一个托盘的冰块之上,然后将两个托盘的冰块一同铲起,缓缓驶进冷库。

冷库门口,负责开关门的工人师傅早已等候多时,他用力拉开厚重的保温门,一股刺骨的寒气瞬间扑面涌了出来。周脉来驾驶着叉车进入冷库,这个师傅则在外面把门关上 —— 制作好的冰块会在这里暂时储存,等待客户的订单。

冷库内,周脉来穿一件带夹棉的外套和戴着一顶深蓝色的毛线帽子,“冷库里温度太低,不穿厚点不行。”说话间,他已经系紧了扣子。车间室外温度大约30℃,而冷库里的温度,低到-28℃——近60℃的温差,是周脉来每天都要面对的挑战。

周脉来把冰块运进冷库保存

“如果不戴帽子进入冷库,头顶会觉得‘嗡’的一下,像吃了一闷棍一样。”从冷库里出来后,周脉来额头上的汗珠顺着脸颊往下淌,为了保护关节,不管夏天多热,他工作时都要穿棉衣、戴帽子,“一天来回跑十几趟冷库,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早就习惯了。”

就在周脉来忙着将冰块入库的时候,制冰车间的工人们已经开始了下一步工作——注水。工人师傅操控吊车将空的铁桶吊到注水口下方,打开阀门,清水顺着管道汩汩流进铁桶,直到水位达到铁桶内壁的刻度线才停止。随后,吊车将注满水的铁桶运回车间,重新放入地面之下。那是一个巨大的冷冻池,池子里装的不是普通的水,而是氯化钙溶液。这种溶液的凝固点特别低,零下四五十摄氏度都不会冻结,能快速吸收热量,让铁桶里的水尽快结。

将所有铁桶都放回冷冻池后,工人们才算完成了一轮制冰流程。从注水、冷冻到脱模,再把车间地面下所有的冰都脱模、入库,再注入新的水,往往需要半天时间。“我们一天要生产5000多块冰,总重量达50吨,平均每个工人要搬运四五百块。”周脉来说着,擦了擦脸上的汗。此时的他,棉外套已经被汗水浸透,贴在了后背上。

翻番的“冰需求”

进入8月,青岛的气温持续走高,最高温常常突破33℃,城市对冰块的需求也跟着热了起来。在制冰厂的办公室里,一张白色的出货单上写满了客户的名字和订单量,周脉来作为厂里的库管,每天都要对着这张单子登记冰块的出入库数量。根据客户订单量的多少,售价略有不同,价格基本维持在每吨200元左右。

“刚入夏的时候,客户主要是海鲜市场的摊档和果蔬商贩,冰块多用于食品保鲜。”周脉来指着出货单上的“沙子口海鲜市场张大姐”说,“张大姐每隔几天都来拉四五吨冰,她把冰一铺,海鲜能保一天鲜,到下午收摊时都能卖个好价钱。”除了张大姐,附近果蔬批发市场的商贩也是厂里的老客户,他们每天要的冰块虽然不多,但订单稳定,属于厂子客户里的“基本盘”。

后面随着气温进一步升高,工厂、物流、工地的降温用冰需求开始暴增。“去年开始,只要工厂室内温度超过35℃,就会来采购冰块;要是碰到40℃的高温天,用量直接翻倍。” 周脉来翻出今年一摞厚厚的合同,“今年4月份,工厂类的客户就都把合同签好了,生怕夏天订不到冰。”他还记得,有一家工厂去年最热的时候一次要了1000多块冰,今年直接涨到2000多块。

今年8月初,一家位于即墨的汽车配件工厂作为新客户,给制冰厂下了一个大单——订购100吨冰块,用于车间降温。“那天我们从下午两点开始装冰,一直忙到晚上9点才结束。” 周脉来回忆,“车间里的工人全员上阵,有的负责从冷库里运冰,有的负责往货车上码冰,每个人都汗流浃背,衣服湿得能拧出水来。”

近两年,降温用冰的需求,已经占到了制冰厂整体业务的三分之一。“以前我们主要靠海鲜市场和渔船,现在多了这么多新客户,业务更稳定了。”周脉来笑着说。随着9月1日开海的临近,渔船老板们的订单也开始陆续飞来,制冰厂的忙碌程度又要升级了。

制冰车间

按照以往规律,“开海后,订单量会直线上升,最多时一天要出售200多吨冰块,工厂一天就能收入4万块!”说起开海后的热闹景象,周脉来的眼睛里闪着光。他指着出货单上9月1日之后的订单说,“这些都是渔船老板订的,大船需要五六十吨,小船也需要10吨左右,到时候我们得开着货车把冰运到码头,他们在那边接应。”

为了应对开海后的订单高峰,制冰厂已经开始提前准备,正在加紧补充冷库里的库存冰,工人们也调整了作息,每天提前半小时上工。“去年开海季,有两天我几乎没合眼,一会儿要登记冰块出入库,一会儿要帮忙装冰,忙得脚不沾地。”周脉来说,虽然累,但看着订单像雪花一样飘来,他心里特别踏实,“订单多了,厂里效益好,我们的工资也有保障,干起活来更有劲。”

进入8月份,制冰厂当天生产的冰块基本能全部分发完,偶尔剩下的订单,就只能动用库存冰。“去年冬天,我们在冷库里存了1万多块冰,这一个月下来,只剩几百块了。”周脉来指着冷库角落里堆放的冰块说,“这些库存冰是用来应急的,万一哪天生产的冰不够,就靠它们了。”

“误入”冰工厂这20年

在制冰厂的工人里,周脉来算是资历最老的一个。2005年建厂没多久就被招了进来, “那时候我到处找工作,看到制冰厂招人就来了,没想到一干就这么多年。”说起和制冰厂的缘分,周脉来笑嘻嘻地说道。

2005年之前,他一直在青岛的工地上打工,干的是刮腻子的活儿。“那时候工地经常拖欠工资,干了两年,只拿到了一半的钱。”说起过去的经历,周脉来的语气里带着一丝无奈,“后来我就离开了工地,到处找工作,误打误撞看到制冰厂招人,就来应聘了。”让周脉来没想到的是,这一干,就是近20年。

“能一直留在这儿,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工资从来不拖欠。”他说,制冰厂离沙子口码头只有两三百米,渔船用冰需求量大,业务一直很稳定,工厂效益好,对工人们的待遇也不差,“每月工资基本稳定在六七千元,管吃管住,比在工地上刮腻子强多了。”

周脉来是山东聊城人,有一个儿子,前几年儿子参加工作,在聊城当地当了电工。“现在儿子也有稳定收入了,我们一家人都在外打工攒钱,能挣一分是一分。”说起儿子,周脉来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每天晚上收工后,他都会给家里打视频电话,屏幕里,儿子还穿着电工服,时不时跟他说几句贴心话:“爸,你别太累了,冷库里面冷,多穿点儿……”

周脉来的手机壳是去年儿子给他买的,上面印着“平安”两个字。他每天都把手机揣在兜里,摩挲着手机壳,心里就觉得踏实。“我经常跟家里说,我在这儿干得挺好,让他们放心。”自己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多攒点钱,“只要能多挣点钱,能让家里人过上好日子,再苦再累也值得。”

制冰厂的工作虽然辛苦,但也有轻松的时候。每年过了春节就进入制冰厂的淡季,尤其是五一封海后,厂里基本没什么活,工人可以放半个月到一个月的假,而且工资照发。

“只有在这个时候,我才能回老家跟家人团聚。”周脉来说,每次回家,他都会给儿子带点青岛的海鲜,给老伴带件新衣服,“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顿饭,聊聊天,比什么都好。”

8月23日下午,青岛的气温依旧很高,阳光炙烤着地面,厂房里的航吊机还在轰隆隆地运转,工人们就像成语描述的一般挥汗如雨,却没有一个人叫苦。周脉来驾驶着叉车,又一次走进了-28℃的冷库,棉外套上很快结了一层白霜,而他的脸上却带着一种享受的满足感——他知道,自己搬运的不仅仅是冰块,更是众多市民与商家在酷热里“冰”至如归的清凉与希望。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高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