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上的山东好品牌·青岛新力量|每秒走2.4米,青岛人形机器人加速“链”上发力
青岛不仅有讲解、浇花、跑步的“夸父”机器人,应用在知名大医院的康道机器人,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刚亮相的海克斯康人形机器人,还有机器人完成精准抓取、放置的关键零部件国华谐波减速器,高测新推出的应用于人形机器人灵巧手的钨丝腱绳,艾普智能新研发的人形机器人检测系统……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中,机器人产业作为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的关键领域,正以蓬勃之势重塑经济发展格局。
作为制造业强市,青岛将人形机器人作为创新型“10+1”产业体系重点发展的细分赛道之一,提速布局、聚力创新,打造北方地区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创新高地和重要研发制造中心。
目前,青岛市已初步形成了“大小脑、本体、零部件、场景应用”全覆盖的产业链条。特别是一批关键零部件企业,以“技术纵深”切入产业链,引领行业发展,这正是青岛敢于挑战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高地的底气,而在产业发展的同时,一批好品牌也应运而生。
加速布局人形机器人赛道
在近日举办的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的现场,海克斯康发布的人形机器人AEON备受关注。
AEON拥有接近人类的运动灵活性,相较于传统工业机械手臂占地面积更小,能够更快速地适应人工的工位。而创新式的“双足行走+轮式滑行”模式,支持高达2.4m/s的高速移动,作业效率远超传统双足机器人。同时,AEON周身搭载的高精度传感器,构建起对环境无死角的感知网,确保信息实时捕捉与快速响应。
据悉,这是一款专为工业打造的人形机器人,具备海克斯康的世界级传感器套件与先进的运动、AI驱动的任务控制和空间智能,以提供卓越的敏捷性、多功能性和感知能力。这种强大的组合使AEON能够满足广泛的工业应用需求,有助于提高汽车、航空航天、运输、制造、仓储和物流等行业的安全性和驱动自主性。
据海克斯康制造智能大中华区商务运营事业群总裁詹亚南介绍,公司近两年开始切入人形机器人赛道,目的是将传感器等技术打包整合到人形机器人上,再落地到实际工厂场景,相关产品将在2026年开启商业化。
当下,机器人产业正处于规模化、产业化前夜。国际机器人协会预测,到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千亿元级别。《青岛市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7年)》提出,青岛要以人形机器人整机和关键部组件产品研发为主线,以特定行业典型场景应用为特色,构建人形机器人产业体系。
而这家企业的所在地青岛高新区,作为国内首个“国家机器人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已构建起覆盖核心零部件、本体制造、系统集成、场景应用的完整机器人产业链。这一全链式发展模式为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崛起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
“链”上发力构建竞争优势
人形机器人产业的进化不是一蹴而就的爆发,而是需要产业链的协同及场景应用的沉淀。
人形机器人需要“超强大脑”与“灵活肢体”的协同进化,因此它成为芯片、传感器、软件、人工智能、通信、机械、材料等诸多前沿技术的集大成者,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显得尤为重要。
在产业链关键环节,青岛汇聚了一批创新型企业。
在核心零部件制造领域,青岛高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积极布局人形机器人行星滚柱丝杠磨削方面的设备研发,并快速推出应用于人形机器人灵巧手的钨丝腱绳。
机器人完成精准抓取、放置,靠的是关键零部件——谐波减速器。国华(青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谐波减速器产品性能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不仅性能好、满足个性化定制需求,价格还低,竞争优势明显,客户遍及宇树科技等头部企业。
本体制造企业也成绩斐然。青岛宝佳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以工业机器人为核心的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已成为国内饲料行业智能装备的龙头企业,占有70%以上市场份额。青岛科捷机器人有限公司的产品广泛应用于橡胶轮胎、汽车和木工等主流行业,其核心装备“龙门机器人分拣码垛系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品深受市场认可。
康道(青岛)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KD9下肢外骨骼步态训练系统,可以让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绑上外骨骼装备后,独立控制并稳稳地行走,目前已在市场上得到广泛应用,北京协和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等都配备了该款康复机器人产品。公司总经理吴昶霖表示,青岛是国家首批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创新试点城市,目前公司已与青岛多所大学、医院建立合作关系,构建了“产学研用”的立体发展格局。
在系统集成和场景应用方面,众多企业也各显神通。山东海拓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制造的具备安全巡检功能的轮式巡检机器人,可在危险环境中代替人工,搭载多种检测设备,不仅可以检视易燃易爆气体,及时发现生产设备仪表、阀门异常,防止“跑冒滴漏”,还能对车间工作人员进行安全管理,有效保障了生产安全。作为全球领先的电机测试解决方案提供商,青岛艾普智能仪器有限公司正在积极布局人形机器人模组测试,聚力打造人形机器人、智能驾驶电机及关节检测系统装备的“母港”。
多方协同完善产业生态圈
学术与平台的支持,也为青岛人形机器人产业的技术突破和发展创新赋能。作为我国第一所以康复命名的大学,康复大学为青岛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提供了独特的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依托康复大学在康复工程、神经康复等领域的科研优势,青岛正加速推动康复机器人技术突破和成果转化。康复大学与海克斯康开展的康复机器人研究合作,以及在灵巧手、外骨骼等领域的产学研协同,为青岛高新区打造“中国康湾”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同时,海信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建设进一步丰富了青岛的创新生态,其在智能交互、家庭服务机器人等领域的技术积累,与海尔、海克斯康等企业形成互补,共同推动区域人形机器人产业向多场景、多领域拓展。
此外,青岛高新区还汇聚了专业产业园区25个,已投入使用18个,规划建筑面积266万平方米,为机器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研发、中试、生产等所需的各类载体空间。
讲解、浇花、跑步……在位于青岛市人工智能产业园的乐聚智家(青岛)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机器人“夸父”展示了多样技能。目前该机器人已在青岛市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展示中心上岗。
“‘夸父’具备高度的灵活性和智能化水平,能够执行复杂的动作和任务,并可以根据需求进行功能扩展和定制。”乐聚智家(青岛)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销售经理周仕浩表示,目前,公司已在青岛布局家庭机器人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主要面向家庭服务、线下导购、智慧康养等场景进行技术研发转化。
为推动具身智能机器人通过更多的场景试验进行商业化落地,青岛市近日集中发布一批覆盖儿童和养老服务、智慧家庭、工业制造等领域的60余个超级场景。青岛还启动具身智能机器人训练场“一场三区”建设,依托工业、康复、海洋等领域发展优势,建设通用场景区、康复场景区、海洋场景区,建成国内领先的技术验证高地,打造国内首个康复场景、首个海洋场景具身智能机器人训练场,为青岛具身智能技术迭代提供“孵化器”
展望未来,青岛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前景广阔。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持续拓展,机器人将在工业生产、医疗服务、智能物流、特种作业等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青岛将继续发挥全产业链优势,加强与头部企业的合作,加大项目招引和本土企业培育力度,打造更加完善的产业生态。同时,不断强化创新驱动,推动机器人技术向智能化、柔性化方向发展,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为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贡献“青岛力量”。
(大众新闻·风口九州中国有限公司记者 娄花)
- 青岛今天晴间多云,市区最高气温31℃,最低气温25℃
- 产业链上的山东好品牌·青岛新力量|51秒生产一台车!机器人上岗,助力青岛“智”造
- “吉聚青岛 新程启航” 吉大青岛校友会迎新会暨换届大会成功举办
- 游客纳闷:青岛为啥很少有人骑自行车?看完这则动画你就明白了……
- 青岛故事|韩国小两口用视频向韩国“安利”青岛,把青岛生活晒成“爆款”
- 影汇青岛,光耀上合!上合组织国家优秀影视作品展映周在青岛启幕
- 政银企协同发力 共促外贸高质量发展 “赋能外贸发展・共赢西海岸新区”政银企对接会成功举办
- 视频|“光影青岛”全球融媒体行动正式启动!
- 青岛的啤酒好喝!外国友人这样描述青岛
- 不惧“烤”验!致敬高温下的青岛机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