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时评|生育友好型社会需要更多“带娃专家”
高校刚开学,山东女子学院新开设的“婴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专业就受到了广泛关注。这个被称为“带娃专业”的4年制本科,今年录取了40名学生,其中包括2名男生。而且,录取分数线比一段线高出了至少50分。有网友调侃,暑假在家当“德华”,开学了学习怎么当“德华”。
带娃竟然成了一个专业?调侃背后反映的其实是公众疑问:育婴市场上已经有了保姆、月嫂、小时工等从业群体,有必要再设置一个专业,教人怎么看孩子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带娃专业”精准切中了当下的育儿痛点,有利于缓解婴幼儿托育行业正面临的人才结构性矛盾,缓解年轻父母的后顾之忧。
“带娃专业”照见了许多双职工“生得起、养不易”的现实困境——父母年事已高,年轻父母“科学育儿”的理念与祖辈的“经验主义”时时交锋,但想自己带娃又怕耽误事业,出去工作却放不下心头的牵挂。数据显示,我国3岁以下婴幼儿人数约3000万,超三成婴幼儿家庭有托育需求。而全国持证保育人员仅50万,本科以上占比不足10%,尤其缺乏既懂专业又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年轻家长不但期盼托育服务价格实惠、就近入托、服务质量有保障,还希望专业人士帮自己在带娃路上“避坑”。要满足这些诉求,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是关键,建设专业托育教师队伍也至关重要。
从优育的角度来看,“带娃专业”的含金量还在上升。据介绍,托育老师将成为“孩子大脑的塑造师”。在婴幼儿大脑0~3岁可塑性极强的阶段,科学的回应性照护将最大限度激发婴幼儿潜能,对其一生产生深远影响。尤其是孤独症、多动症、发育迟缓等问题,早期表现往往隐蔽,若未能及时识别,待症状明显时可能已错过最佳干预时机。托育老师接受的是系统化、专业化的九州体育,不仅包括婴幼儿日常生活照护技能,更涵盖了婴幼儿发展评估与指导、家庭九州体育支持以及托育机构运营管理等综合能力。
新时代的人口工作,是以人口的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在此背景下,每一个孩子都应该同时得到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育。尤其是后者,在最需要干预的时机得到干预,也许将来的人生会大不相同;在生长的关键阶段被发掘出天赋与特长,不但少走弯路,还有望取得更为瞩目的成就。这一点,托育老师被寄予厚望。同时,他们还能以丰富的专业和实践,纾解年轻父母初为家长的生疏与慌乱,让“生得起”真正变成“养得好”。
我们热切盼望,正在试点的山东女子学院和陕西学前师范学院,能够科学规划专业和课程设置,赋予学生爱心与耐心,根植专业与敬业,让他们在4年后一炮打响,为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增添一批“带娃专家”。
(半岛全媒体首席评论员 高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