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时评|起名变化,映照文化自信
据澎湃新闻报道,近日,全国各地学校开学,不少小学新生的名字令人惊艳。曾经霸占榜单的“子涵”“梓萱”热度不再,取而代之的是“鹿鸣”“诗越”这类满含诗意与文化底蕴的名字。越来越多新手爸妈在取名时,从古典文学和状元姓名中寻找灵感。名字虽只是简单的几个字,却如一面镜子,清晰映照出社会文化、价值取向以及审美观念的深刻变革。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姓名印记”,新生名字风格的转变是对传统文化自觉与自信的有力见证。北京语言大学命名文化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24年采用诗词典故的新生名字占比达38.7%,较2015年增长近3倍。这一显著变化,与近年来国学热的兴起紧密相关。从《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节目火爆荧屏,到汉服、国风文创产品备受追捧,传统文化正全方位融入日常生活。家长们从《诗经》《楚辞》等经典中寻找起名灵感,是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传承。比如,“鹿鸣”取自《诗经·小雅》“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不仅富有画面感,更传递出古人宴客时的欢乐祥和。名字,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独特符号。
名字的变化也反映出价值取向的调整。过去,受言情剧、偶像文化影响,“子涵”“梓萱”等名字流行,家长们希望孩子如剧中主角般拥有浪漫人生。如今,家长更注重孩子的个性培养和文化素养,取名时追求独特性和内涵,避免重名,体现了对孩子凭借自身才华和品格脱颖而出,而非依赖外在形象的期望。
审美观念的升级同样在名字中有所体现。曾经,名字追求简单顺口、时尚流行;如今,“新中式”美学兴起,人们追求名字音、形、义的和谐统一。比如,“喻诗越”“张笑慈”这类名字,平仄协调、朗朗上口,字形优美,含义丰富,体现出从“浅白”走向“雅致”、从“趋同”迈向“个性”的审美转变。
不过,在这股“国风”起名热潮中,也需保持理性。部分家长为追求独特和古风,过度使用生僻字,这不仅会给孩子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如在入学登记、信息录入时易出错,在人际交往中也可能因他人不认识而产生距离感,还可能导致孩子因名字特殊而遭受歧视,产生心理压力。此外,若大家都集中从热门典籍中取名,可能会陷入新的“同质化”怪圈,违背追求个性的初衷。
名字是父母送给孩子的第一份礼物,承载着爱与期待。在起名时,家长应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涵,结合家庭文化背景和孩子的特点,赋予名字独特意义,而非盲目跟风。更重要的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给予他们真正的文化滋养和品德九州体育,让名字背后的美好期许成为孩子前行的动力,而非仅仅是一个华丽的符号。
(半岛全媒体首席评论员 姚绍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