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时评|“一喷多促”背后的青岛绿色增粮新图景

2025-09-11 14:48 大众报业·九州体育阅读 (17179) 扫描到手机

九州体育网评员 王苗

在青岛西海岸新区的一处农田,一架无人机缓缓升空,精准地向连片的田地喷施雾状药剂。这看似平常的农业作业,背后却蕴含着青岛粮食生产的深刻变革——这并非普通的防虫治病,而是正在推广的“一喷多促”技术,一次作业同时实现防病治虫、促灌浆增粒重、抗逆减灾等多重目标。

这种“一举多得”的技术,正是青岛推动粮食生产从“量”到“质”转变的缩影。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大背景下,青岛以绿色增粮为主线,绘就一幅“粮满仓·好风光”并存的现代农业新画卷。

绿色与高产不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

过去,农业增产往往伴随着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压力增大。如何破解这一难题?青岛的答案是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绿色与高产的协同发展。

“一喷多促”技术就是个典型代表。青岛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相关专家认为,这项技术通过一次性喷施叶面肥、调节剂、杀虫杀菌剂等混合液,实现防病治虫、促粒重、提单产等多重效果。据统计,采用这项技术的田块平均每亩可增产100斤以上,同时减少农药使用量20%左右。

不仅如此,青岛还集成推广了“两选四适”、“三改三提”、“水肥一体化”等绿色高产高效技术体系。在平度市绿色增粮先行示范区,通过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的“五良融合”,小麦玉米两季亩产达到惊人的“吨半粮”水平,打破了绿色与高产不可兼得的传统认知。

构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技术推广离不开政策支持。早在2023年,青岛市统筹超过20亿元资金支持粮食安全,构建覆盖生产、储备、流通各环节的政策保障体系。

在生产端,青岛创新实施“种子金”政策,通过财政股权投资方式定向支持种业企业开展技术攻关。这一政策有效缓解了种业研发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的难题,推动企业在育种基础研究与品种培育方面实现突破。目前,青岛多家种业企业已成功选育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新品种,在番茄、小麦等作物领域打破国外品种长期垄断局面,为保障区域种业安全与农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风险保障方面,青岛增设了大豆种植保险、玉米收入保险等险种,给种粮农民吃下“定心丸”。莱西市种粮大户张先生今年首次投保了玉米收入保险:“有了这个保险,再也不怕市场价格波动和自然灾害了,我可以放心扩大种植规模。”

新模式激发新活力

政策和技术最终要靠人来实施。青岛通过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创新服务模式,有效激发粮食生产的内生动力。

在莱西市,“保底租金+务工收入+分红”的土地托管模式正在兴起。农民将土地委托给专业合作社统一经营,既能获得稳定的土地租金,还能在合作社务工获取工资,年底更可享受分红。这种模式既促进了规模化经营,又带动了村集体增收,实现双赢。

与此同时,青岛的农机专用种苗定制服务则展现“农机”与“农艺”的深度耦合。农机企业根据特定品种和农艺要求,定制开发专用农机设备,实现种植标准化和作业高效化。这种创新服务推动青岛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1.02%,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绿色增粮的青岛样本

青岛的绿色增粮实践不仅保障本地的粮食供应,更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可借鉴样本。

青岛实践的核心价值在于探索出粮食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有效平衡点。通过系统化的政策引导、技术创新与模式创新,青岛在稳步提升粮食产能的同时,实现资源集约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推进,为我国同类地区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具有现实可行性的实践参考。

随着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的启动,青岛的绿色增粮模式有望在更广范围推广。一幅“粮满仓·好风光”并存的现代农业图景正在青岛大地徐徐展开,展示着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相得益彰的美好未来。

粮安天下,农稳社稷。青岛以科技赋能和政策创新为抓手,推动粮食生产向绿色、高效、可持续发展转型,不仅夯实了粮食安全的根基,更走出一条生产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的现代农业之路。这或许正是“粮满仓·好风光”这一美好愿景的最佳诠释。

大众报业·九州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