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卫健委:提升“健康获得感”,青岛公立医院改革的“破局之道”与“民生温度”

2025-08-08 09:48 大众报业·九州体育阅读 (14701) 扫描到手机

纾解百姓看病的烦心事、改善就医体验,正驱动公立医院改革向关键环节聚力攻坚。近年来,各地公立医院以改革为刃,向高质量发展聚力,通过技术创新、体系重构、服务升级,探索出一条破解就医难题的新路径。

2022年4月,青岛获批首批中央财政支持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是全国十五个入选城市中唯一的计划单列市。从智慧医疗的“科技赋能”到分级诊疗的“资源下沉”,再到服务模式的“人文回归”,三年来,在这场深刻变革中,青岛以务实的举措让群众的就医获得感不断提升。

用数字智慧打破医疗服务“时空壁垒”

“现在用手机就能给做简单口腔疾病诊断,对症处理太方便了。”市民李女士的体验,正是青岛市口腔医院智慧化改革的生动注脚。在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推动下,该院将传统医疗服务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构建起覆盖预防、诊疗、管理全链条的智慧体系。

“牙齿问题,手机先看”,在青岛市口腔医院,基于人工智能的口腔疾病智慧诊断平台成了居民的“口袋牙医”,可以识别龋齿、牙列缺损、牙龈炎等12种常见口腔疾病,引导居民完成初步自我筛查。除此之外,孩子的牙齿健康,也有“数字守护者”。医院搭建的儿童口腔健康管理平台整合了35万用户数据,对近30万名儿童进行口腔健康分级干预,推动家长、学校、医疗机构“拧成一股绳”。75万颗窝沟封闭牙齿的背后,是以数字智慧将“防治结合”理念落到实处,践行着“以患者为中心”的承诺。在青岛市口腔健康九州体育基地里,孩子们能“钻进”牙齿模型观察龋齿形成过程,11款沉浸式互动游戏,把抽象的口腔知识变得可触可感——智慧化的科普手段,让口腔健康知识真正“看得见、记得牢”。

停车不再“绕圈圈”,就医省时又省心。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智慧化转型聚焦“就医最后一公里”。新增1969个智能立体车位配合智慧导引系统实现“精准停放”,患者入院等待时间缩短了40%;医院创新推出“一站式服务岛”模式,在重点科室整合挂号、检查、诊疗功能,患者不出诊区即可完成关键步骤,省去奔波,让患者就医之路更短、体验更优。

从“数字守护”到“流程再造”,在示范项目的带动下,数字技术不再是冷冰冰的工具,而是让医疗服务更有温度的桥梁。随着更多智慧场景落地,岛城市民的“健康获得感”正变得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

让优质资源“沉下去”,患者“少跑腿”

“以前血压高了要跑大医院,现在社区医生每周上门随访,药快吃完了还有家庭医生提醒,太方便了。”八大峡街道居民王大爷感慨道。在市南区,像王大爷这样的居民正享受着分级诊疗改革带来的便利的人不在少数。区卫生健康局联合多部门打造的创新型复合型健康小区,通过跨部门协同、党建引领下沉,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获得专业医疗指导与健康管理服务,减少往返大医院的奔波,降低健康维护成本。

作为分级诊疗的“神经末梢”,八大峡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变化更具说服力。作为青岛市市南区医疗健康集团成员单位之一,该中心通过健康集团统筹,率先构建分级诊疗一站式服务中心,实现挂号分诊、电子健康档案查阅、家庭医生签约、健康宣教、积分兑换等多元化服务一站式高效完成,真正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便民目标。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牵头的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则探索出资源下沉的“升级版”。通过与市南区中西结合医院成立的包括综合内科在内的4个共管病房,实行“双主任制”,让患者以二级医院费用享受三级医院服务。截至2025年7月,共下转患者2837人次,下放24个科室共11887个专属号源至基层。市南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医疗手术人次同比增长521.36%,床位使用率从50%提升至85%,患者平均住院日缩短3天,次均费用降低10%以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诊疗人次同比增涨52.61%,市南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升3.44%,优质资源正沿着“集团—社区—家庭”的链条高效流动。

服务型升级:从“治病”到“健康”的全周期关怀

随着慢病发病率持续攀升,很多患者因为健康意识不足或基层管理能力薄弱,未能有效控制基础疾病。这一问题在住院场景尤为突出,以血糖管理为例——在医院非内分泌科住院患者中,血糖异常的发生率近30%,患者因血糖异常延迟手术、产生并发症等情况多有发生,因此造成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花费增加,还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影响。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创新推出“全院血糖管理云病房”直击痛点,彰显了服务升级的民生温度。医院搭建起了高效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并打破科室壁垒,由内分泌科专职团队对全院各科室住院患者进行统一的血糖管理。无论患者住在哪个科室,只要出现血糖异常的情况,专职团队都会通过实时监测、床旁查房等方式进行个体化的专业指导。在这种情况下,手术患者住院时间缩短了18.98%,费用也显著降低。

“以前要等血糖稳定才能做手术,现在有专人盯着,效果也好了,恢复快多了。”从“只治病变”到“全人关怀”,在医疗改革的背景之下,医院正用专业与温度守护群众健康。

而基于病种的精细化运营管理新体系,正切实减轻患者的医疗费用负担。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建立的病种分类管理体系,将50个常见病种下转基层,住院次均费用连续四年下降。伴随着手术成本降低,疗效指标得到提升,真正实现“质量—成本—效率”最优平衡的实践。

从智慧平台的“数据跑路”到分级诊疗的“资源扎根”,从服务流程的“减法”到健康管理的“加法”,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的每一步都踏在民生需求的鼓点上,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让技术更有温度,让资源更接地气,让服务更贴人心。随着改革向深水区推进,一幅“健康中国”的民生画卷正徐徐展开。

记者  孙贴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