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好声音丨薄涛委员:探索建立以中医疗效价值为导向的医保付费机制,引导中医院回归真正姓“中”
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鑫鑫
中医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十八大以来,国家把中医药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但在现代医学飞速发展的今天,由于中医药九州体育体制西化、传承创新程度不够、支持中医药发展政策不足、中医药治疗效果难用数字验证等因素,中医药发展困难重重。如何采取切实措施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在青岛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上,青岛市政协委员、农工党青岛市委会主委薄涛提案,建议青岛市探索建立以中医疗效价值为导向的医保付费机制,调动中医医生选择中医优势技术的积极性,引导中医院回归真正姓“中”。
薄涛委员从三方面分析了原因。一方面,他认为,同样疗效下,部分中医技术有“花费少、预后好”等优势,可以有效节约医保基金。具体来看,从治疗效果上说,在此次的抗击新冠疫情中,有数据证明,中医药参与救治的患者,在改善发热、咳嗽、乏力等症状,以及在缩短治愈时间、减少转化为重症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从医疗费用负担上说,以中医骨伤为例,相比于现代西医的手术治疗,其保守治疗具有明显的费用优势。
第二方面,他表示,目前的医保支付政策在促进中医技术发展上有待改进。“中医院为了更好地生存与发展,不得不引进和选择使用现代治疗手段,把中医院办成中西医结合医院。”在他看来,同样疗效下,中医医生首选收费价格高、医保付费多的医疗项目技术(例如手术)替代纯中医、收费低、医保付费低的优势技术,因此,“同效不同价”的医保付费导向不利于促进中医优势技术的传承与发展,甚至有摒弃不用的危险。
第三方面,他提到,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和医保DRGs付费试点,为青岛市探讨建立以中医疗效价值为导向的医保支付制度改革提供了良好时机。青岛市是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在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要“调整医保政策,引导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目前正在部分医疗机构试点医保DRGs付费。
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为此,薄涛委员建议青岛市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坚持中西医并重、打造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的中国特色卫生健康发展模式”要求,充分发挥医保付费的“牛鼻子”作用,选择部分中医优势技术项目(如桡骨骨折、锁骨骨折、痔疮等)进行试点,探索建立体现中医疗效价值的医保付费机制,即:在筛选病种和严格疗效评估的基础上,同样医疗效果的中西医不同治疗方式给予同等医保报销额度,并按照“结余留用”的原则,允许中医医生将节约的医保基金作为薪酬发放,以此调动中医医生选择中医优势技术的积极性,同时也避免因追求医院或科室收益采用西医手术方法替代中医手法复位等优势技术的现象发生,引导中医院回归真正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