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发银行陷“罚单+信披缺位”双重舆情 合规与治理引关注 一日领6680万巨额罚单 年内违规成本超8200万
9月18日,记者从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及企业预警通等多方渠道获悉,广发银行近期因多项违规问题深陷舆论漩涡。9月12日,该行及相关责任人员收到监管部门开出的巨额罚单,因贷款、票据、保理等业务管理不审慎、监管数据报送不合规等问题,广发银行被罚款6670万元,相关责任人李工凡、陈卉被警告并合计罚款10万元,此次处罚总金额达6680万元。
针对该处罚,广发银行当日在官网回应称,此次处罚源于2023年监管部门对其开展的风险管理及内控有效性现场检查,该行已诚恳接受处罚,完成相关问题整改,并将以此为契机优化长效机制,深化全面风险管理。
记者梳理发现,这并非广发银行年内首次被罚。据企业预警通统计,2025年以来,广发银行总行及各地分支机构已累计被处罚33次,罚款总金额达8284.98万元(不含个人罚款),罚单数量与金额较前两年大幅激增。仅今年7月,该行就收到22张罚单,合计罚没565.15万元,罚没金额在股份制银行中排名第一。
从违规类型看,存贷业务是“重灾区”,多地分支机构因“贷款管理不审慎”“贷前调查不尽职”“贷后管理不到位”等问题被罚。例如,9月5日,西安分行、榆林分行因贷款及票证业务管理问题被罚146万元;7月,无锡分行因员工行为管理、多类型贷款及票据业务管控漏洞被罚210万元,江阴支行因贷款管控问题被罚45万元,相关责任人中甚至有人被禁止从事银行业工作3年。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因票证业务被罚属该行少见情况,业内分析指出,这暴露了其内控管理体系滞后于业务扩张的短板。
更值得警惕的是,近十年间广发银行已有约十位高管因违规违纪“落马”,其中包括3名董事长,频发的内部问题不仅侵蚀银行声誉,也让市场对其内部治理能力产生质疑。
半年报“极简”披露引争议 上市之路16年未竟
就在巨额罚单披露前,广发银行的信息披露工作已引发市场关注。8月28日,该行发布的2025年上半年信息披露报告内容极简,仅提及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及资本债券余额四项数据,对于营收、净利润、资产质量、不良率等投资者最关心的关键财务指标均未涉及。
作为国内首批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2021年入选首批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的机构,广发银行在“2024年中国银行业前100名单”中排名第16位,但与名单前25位的其他银行均已上市不同,该行的上市之路已停滞16年。2009年便提出上市计划的广发银行,历经从A股到H股的转向、上市辅导“中止”与“终止”、主要股东变更等波折,近两年来上市计划更逐渐“淡化”,2023年、2024年年报及2025年上半年经营管理工作会议中,均未提及上市相关内容。
业内普遍认为,上市对银行增强资本实力、提升品牌声誉至关重要。对于广发银行淡化上市计划及关键财务数据“失语”的现象,市场猜测或与频发的合规问题及未公开的经营业绩相关。
为进一步了解该行整改措施及信息披露等相关问题,记者于9月18日拨打广发银行客服热线,工作人员表示将把问题反馈至相关部门,由值班经理后续回电,但截至发稿,记者尚未收到回应。广发银行如何扭转合规困局、完善信息披露、推进经营发展,仍待观察。
- 监管力度持续加码 九月以来多家券商收“罚单”
- 华夏银行收8725万“天价罚单”,年内罚款要破亿
- 营收净利双降,年内罚单不断!华夏银行蝉联不良贷款率榜首
- 聚光科技控股股东信披不及时被警示
- 7月银行罚单透视:罚金呈倍数增长,国开行“领”最大额罚单!
- 浙商银行又收下百万元级罚单,年内已收19张罚单,平均单张罚单金额达142万元
- 浙商银行又收下百万元级罚单!年内已收19张罚单,平均单张罚单金额达142万元
- “太保系”拿下月度最大罚单!保险业7月罚单金额同比增长55.83%,材料造假和业务违规高发
- 15张罚单、2681万元!浙商银行业绩“越罚越差”
- 瑞众保险万能账户突然“停用”,因虚假宣传欺骗投保人等违法违规行为,今年已收8张监管罚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