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故事|“门外汉”种出亩产万斤猕猴桃
金秋时节,瓜果飘香。
在青岛莱西河头店镇的一片150亩特色果园里,呈现出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大批游客慕名而来采摘,与传统北方种植果园不同,挂满枝头的并非苹果、梨等北方常见水果,而是一颗颗无毛猕猴桃。果园的主人,一位敢于创新的80后新农人,成功实践“南果北种”技术,迎来了预计总产量高达80万斤的丰收季,为北方特色农业种植树立了成功典范。近日,记者深入“猴子桃哥”刘承龙的宝藏园区,看南方猕猴桃是如何在北方青岛扎根八年?
刘承龙在展示丰收的猕猴桃
抢手:游客摘走80万斤
走进果园,藤架上一串串猕猴桃果实簇拥而下,游客们正忙着拍照打卡、采摘、装箱,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记者了解到,猕猴桃传统上多种植于我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青岛碧初味猕猴桃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承龙多年前敏锐地捕捉到高端特色水果的市场潜力,克服了北方气候、土壤等技术难题。通过建立现代化农业设施、精细化的人工水肥管理,成功实现了无毛猕猴桃在莱西本土的规模化种植,这种猕猴桃“光滑无毛”,洗净后可直接带皮食用,口感糯甜,积累了大批回头客。
市民采摘
“我其实是最喜欢吃猕猴桃的,我就尝试种猕猴桃,当初就是觉得好玩,如果能结果卖钱发工资就行,没想到能做得这么好。”42岁的刘承龙笑着告诉记者,2017年,他投身农业,经过8年摸索与实践,每年可收获80万斤猕猴桃,已经成功举办了6届园区采摘节。
“高峰时期,一天上千人很轻松,今年开园采摘的时候,接待了1500多人,不用走批发就卖完了。”刘承龙介绍,今年的气候条件总体不错,加上科学的管理,果子无论是甜度、个头还是产量,都超出了预期,总产量能达到80万斤。三年前,他以网名“猴子桃哥”开启短视频和直播,收获了大批粉丝,如今,在线上通过直播的方式邀请游客前来园区品尝购买,市民游客在现场可以免费不限量试吃,零售价格为12块钱一斤,6年没变过价格。今年从8月24日开园采摘,采摘持续三个月,每年游客就地采摘就能够全部卖完,供不应求。
秘诀:高架牵引栽培
近年来,“南果北种”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一大亮点,其中无毛猕猴桃在北方地区的引种表现尤为突出,而要实现稳定、高产、优质的目标,自然要突破传统,改变种植方式,刘承龙有自己独特的猕猴桃管理哲学,那便是“高架牵引栽培技术”,也是“南果北种”成功与否的核心技术之一。
农户在园区修剪枝
“因为做农业太不容易了,特别是南果北种不好种!”刘承龙告诉记者,因为猕猴桃是藤本科的,它的枝条会像牵牛花一样,顺着小绳子自己找上去。”刘承龙带记者看到结果率最多的区域,亩产最高能到上万斤,密密麻麻结满了猕猴桃,十分喜人。
“去年省统计局工作人员也觉得不可思议,不太相信,特意来实地考察,确实是这个产量。”刘承龙介绍,他采用梅花桩式高架牵引技术,有效地克服了北方地区种植猕猴桃的诸多难点。
据了解,北方地区种植原生于南方的猕猴桃,主要面临以下挑战:传统架式下,主干和主要枝条暴露在离地面较近的空间,易受冬季低温与冻害;北方光照角度与南方不同,需要更科学的光照分配系统来保证果实品质,然而传统的“T”形架或篱架也不利于机械化操作和人工管理。
高架牵引
刘承龙介绍,高架牵引技术,通常指“水平棚架”或“大棚架”,能有效应对很多问题,是“南果北种”成功的关键。对于“南果北种”的猕猴桃产业而言,高架牵引技术绝非简单地搭个架子,而是一项集防冻、增光、通风、省工、提质于一体的系统性解决方案。它体现了现代农业的高度集约化和精细化,是北方地区引种南方水果能否实现经济效益的关键。
刘承龙在园区用的是梅花桩式高架牵引技术,用“一主两蔓”或“一主多蔓”,在架面上培养2条或4条向相反方向延伸的主蔓,这样一亩地能种11棵,根据高架牵引规范树形,牵引技术强制规定了枝条的生长方向,易于培养出标准、统一的树形。将生长出的结果母枝均匀地绑缚在架面的钢丝上,确保枝蔓之间不重叠、不拥挤,保证每个结果枝都能获得充足光照,使营养分配更合理,这样做的话,产量稳定,也没有大小年之分,每年都是硕果累累的大丰收。
刘承龙跟记者解释,因为在高架棚面之下,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小气候环境,减少了近地表的温度骤变,能有效预防冻害;再者水平棚架使所有叶片和果实均匀分布在同一个平面上,能最大限度地接受阳光,减少枝叶遮挡,实现光合作用效率最大化;便于降低劳动强度和人工成本,因为修剪、疏花疏果、套袋、采摘等作业都可以在人的站立高度或借助工具完成,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跨界:成功只因“较真”
“我这个人对想做的事情,特别较真,要做就做好了。”刘承龙介绍,园区里的种植基本上都是自己琢磨研究的,也没有特意去学习,主要是自己摸索研究,自己动手剪树,夏季修剪及时抹除多余萌芽,避免养分浪费,冬季修剪与埋土防寒,保护芽体安全越冬。
农户在园区修剪枝
如今,这150亩翡翠般的果园不仅是丰收的田野,更成了北方农业创新发展的一个亮眼“标记”,吸引着全国各地的人慕名而来找刘承龙“取经”。从矿产行业跨行到农业将近十年,刘承龙的园区已成为中国北方优质猕猴桃苗木基地,能够对外提供优质苗木和种植技术指导。
“每天工资120块钱,时间很灵活!”正在分拣猕猴桃的大姐告诉记者,最多的时候,20多名农民同时忙活,日工资从100元到200元不等,这片果园的丰收,不仅是莱西人刘承龙创业的成功,更产生了显著的带动效应,果园为周边村民提供了大量临时就业岗位。同时,刘承龙将这项技术与本地的气候土壤条件紧密结合的成果,为北方地区发展特色高效农业提供了极具价值的“莱西样本”。这种成功的模式也为莱西乃至整个胶东地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高附加值特色农业提供了新思路,探索了一条乡村振兴的“甜蜜之路”。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钟迎雪 刘文)
大众·半岛新闻
- 地里拔出“金豆豆”!白露将至,青岛即墨区农事忙
- 每天20万斤!即墨这种海鲜“蹦”向全国
- 青岛故事|娃的学费有着落了!葱农1.6万斤滞销葱进城,三个半小时售罄
- 新闻追踪|滞销大葱进城,3小时售完1.6万斤!后续还有实惠……
- 青岛故事|“爱心购”引来一波波“爱心潮 ”,爱心企业又送来2万斤大葱定购款
- 一天超20万斤!南方海捕梭子蟹“抢鲜”入青
- 商贩发重症8万斤西瓜难卖,青岛爱心团队帮卖2.4万余斤
- 粮满仓·好丰光丨新农人:种出表盘大的蓝莓!青岛“90后”夫妻绘就田园新画卷
- 青岛故事|一天卖饼3万斤!研究生舍弃“铁饭碗”练摊,拿出搞科研的劲头做千层饼
- 亩产886.9公斤,再创新高!6月25日,青岛夏收夏种全部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