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东出海记|争鲜!青岛坛子网小渔船出海开捕
海底建桩,绳索相连,布下口袋阵“守网待鱼”……从8月20起开始,近海作业的定制网(俗称坛子网)渔船就可以开海了。坛子网咋作业?能捞上来啥海鲜?8月20日,记者来到胡家山码头,跟随渔民一起出海探访。
高温、大浪阻挡不住 直奔近海开捕
最近几天,高温热浪持续来袭,温度已经超过37℃。但是,高温也阻挡不住渔民出海的热情。
将木桩系到网上作为支撑
早晨七八点钟,渔民们就开着电动三轮车,来到码头上做最后的准备。
今年46岁的村民胡强,从18岁开始就出海捕捞,是一名老渔民。他的小木船十米左右,专门从事近海捕捞。
“海上的浪涌比较大,但是只要没大风就出海。”胡强说,这么热的天,不是开海他都不愿意出门。都歇了三四个月了,早就盼着这一天。经过休渔期的休养生息后,鱼类资源也比较丰富,捕捞量也可观。
最关键的是,距离拖网等渔船的开海还有10天。近海坛子网捕捞上来的是本地第一网海鲜。市民等待了几个月后,终于能够大饱口福。鱼获供不应求,价格也能卖得高一点。
连试6次才成功 撒一网最多用了2个多小时
近海作业的渔船,使用的是定制网,俗称坛子网。拖网船是追着鱼群跑,它们则是“守网待鱼”,捕捞量看天吃饭。这也是为啥可以早出海10天。
撒网
坛子网咋设置?中午12时许,记者登上渔船一探究竟。渔船在轰鸣声中跑了20多分钟,距离岸边两三海里的地方,就到了作业区。
坛子网很少挪地方,渔民选择的祖辈们传下来的海域。在海底,他们设置了不同的地桩,相互之间通过绳子连接起来。地桩一直在那里,几乎不会移动。
每年开海的时候,他们重新找到这些绳索,将渔网的两端系上去就可以。
“海底浪涌不停冲刷,经常就换地方了。”船长胡强将锚放到海里拖着往前走,这样就能勾住绳子。但是,找第一根绳索就遇到了困难。他尝试了三次,在以前的地桩附近就是没找到。无奈之下,他只能放弃,到下一处寻找。最终,又尝试了3次,他才成功抓住绳索,也长舒了一口气。
他一共带了4条渔网,必须赶在天黑前撒完。天黑以后,视线看不清,作业会增加危险。
他借助船上的机器绞盘力量,成功将绳索连接到渔网上。渔网前方是一个长方形的大口袋,宽17米左右,高度6米。为了能让“口袋”保持打开状态,两侧是6米长的木桩。随后,他将30米左右的渔网撒到海里。这样,一个巨型的口袋阵就形成了。
但是,由于海上浪涌很大,渔船一下子“跳起来”两三米高。即便是有近30年的出海经验,胡强也是站立不稳。他拴绳索的时候,不得不趴在船上保持稳定。
而且,正好赶上中午高温天气,出海作业还穿着皮衣皮裤。低头干活的时候,额头上的汗不停往下滴。休息的功夫,他一口气喝了两瓶水。
从中午12时一直忙到下午6时,他才把成功4条渔网都放到海里。此时,海上的渔船也陆续回到码头。
刀鱼、黄花鱼为主 小船海鲜凌晨就上岸
“我们还得清洗一下船舱,凌晨一点多就出海。”胡强说,小船海鲜要赶早市,清晨五六点钟就靠岸。他们回家稍微休息一会,接着就要出海。
第一网海鲜都有啥?胡强说,现在近海迎来刀鱼、鲅鱼的渔汛。但是,坛子网没法去追鱼群,鲅鱼跑得快不好抓。开海前期,主要以刀鱼、小黄花鱼为主。还会有一些小杂鱼。不过,第一网海鲜捕捞量不大,也比较抢手,价格也会偏高。等到9月1起,正式开海以后,捕捞量增加,价格也会下降。
同时,崂山的南姜码头、港东渔码头等,也有大量坛子网渔船。从8月21日起,第一网海鲜就要上岸了。想要尝鲜的市民,可以到这些地方采购一饱口福。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孙桂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