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汶上县南站镇伊村的午后,宁静而明媚。近日,记者见到39岁的该村村医伊成房时,他正忙着整理一沓厚厚的村民健康档案。
办公桌旁的墙上挂着一张特殊的平面示意图,显示着每户人家的地理位置。一个方格代表一户家庭,标着姓名和编号,有的还贴着小小的三角、圆形记号。伊成房指给记者看:“红色三角代表家中有高血压患者,黄色三角代表冠心病患者,绿色圆形代表脑卒中患者。”每户村民的健康状况,他都烂熟于心。
伊成房忙得停不下来。他笑着说:“走不开。我不在这里,大家就得打电话找我。”
两年前,伊村4个卫生室合并为一家规范化卫生室。现在,伊村卫生室的4名
乡村医生,承担了伊村和成村1870多名村民的健康服务。伊成房的“地盘”,从上世纪80年代的瓦房,摇身变为业务用房面积346平方米的新楼,还配备了电脑、打印机,安装了宽带,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实现新农合门诊即时报销。
但伊成房感觉肩上的担子越来越沉重。不仅要承担常见病的治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还要参加市里开展的“万名乡医进课堂”培训。一期培训十天,一天四签到。“技术提高了,村卫生室就能做心电图。”为让村民安心,从未休息的他,大年三十在卫生室守了一夜。繁重的工作已是家常便饭。
现在,伊成房心里留着一个“疙瘩”。百姓看病便宜了,自己的待遇却有了落差。从去年开始,全县317个省级规范化卫生室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让基层医疗回到“本色”。打吊瓶以前三四十元,现在报销后只需10元左右。130多种基本药物没了差价,一般诊疗费从6元/人次上涨到10元/人次,新农合报销9元,村民个人仅负担1元。而他自己每月工资仅有1700元左右。
“卫生室不再‘以药养医’,给百姓让利是好事。”但伊成房有些困惑:学临床医学,干了18年村医,工资比不上一些进城打工的村民。由于要抚养儿女,妻子不得不去附近的服装厂打工,每月工资就有2100元。
尽管如此,伊成房依然选择坚持:“没法扔下不管。村民们离不开我。”望着正在输液的老街坊,他笑着说。伊村卫生室最年轻的村医37岁,最老的已有62岁。提到这,他眼中闪过一丝隐忧:“等村医们渐渐老去,年轻村医看不上待遇又留不住,老村医如何退休?一旦出现断层,百姓该找谁看病?”
汶上县现有1800余名乡村医生。现在,每位村医每月都能得到500元的药品差价补贴,弥补药品零差价带来的收入“缺口”。而军屯镇也试图在村医养老保险待遇上寻求突破。从2003年开始,军屯卫生院就为40岁以上的乡村医生办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截至2013年,退休金最高每月1200元,最低每月900元。
“然而,这一做法在全县推开难度极大。当前能做的,就是尽力在提高乡村医生医疗服务水平上下工夫,让老百姓就医有保障,看病更方便、更安心。”汶上县卫生局副局长韩陈香表示,对还未摘掉贫困县帽子的汶上而言,要进一步提高村医待遇,财政的确困难、有心无力,只能向上“等政策”。
相关新闻 邹平68岁老太山村行医44载 从没考虑过退休(图) 乡医36年攒1880张欠条 专家团进山为乡邻义诊 攒1880张欠条乡医:欣慰的是儿子儿媳回村接班 先看病后付费 泗水一乡医35年攒下1880张欠条(图) 日照全市年内乡医养老保险覆盖率将达70% 三里河街道乡医高振斗:行医36年把乡亲当家人 胶西残疾乡医坚持自学业务精湛 服务村民30年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