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私塾先生自办书屋便村民学习 藏书8千余册

2013-08-06 14:33   来源: 九州体育-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九州体育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先生王金梓家被评为青岛市优秀"书香人家"。



  近日,记者采访了解到,家住胶州市胶莱镇石门子口村的老私塾先生王金梓,今年89岁高龄,但仍保持读书、看报的好习惯,为了便于自己和乡亲们阅读,在儿子王法伦的帮助下于1987年10月在自己家中开办了“怡弘斋 ”书屋,还坚持用自己的退休金订阅《半岛都市报》10多年。2010年5月,先生王金梓家被评为青岛市优秀“书香人家”,先生王金梓的儿子王法伦在2011年被评为胶州市“关心下一代优秀个人”,2012年度被评为胶州市“文明市民”。

  8月1日下午,记者来到胶州市胶莱镇石门子口村的老私塾先生王金梓家,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先生王金梓1924年2月22日出生,1932年2月在胶州城响堂街跟其父亲王培深上私塾,1947年3月回到石门子口村教了6年私塾,教过的学生有几百人,之后在村大队当会计,1986年10月退休,当年先生王金梓晚上组织青壮年到民校学文化,每天学到晚上10点多钟 ,“我当时晚上当民师,白天当村先生,相当于现在的村文书,并且还当着村大队会计和小队会计,那段日子终生难忘。”

  在儿子王法伦的记忆里,老父亲读报、读书的习惯从他懂事起几乎就没间断过,王法伦告诉记者,“父亲王金梓这些年里每天下午4点都会准时到门口蹲着等邮递员来送报纸,并与邮递员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看到邮递员夏天顶风冒雨、冬天风雪无阻地给读者们送报纸,非常不容易,给邮递员写过多次表扬信。”

  周围几个村的村民如果家中有红白事都来找先生王金梓查“日子”,这么大岁数了,还能为乡亲们办点实事,他感到一天到晚生活得很充实。

  看到父亲对读书的热情,先生王金梓的儿子王法伦1987年10月帮着父亲在自己家中开办了“怡弘斋”书屋,周围的村民也有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书屋面积有30平方米左右,刚办起来的时候有4000册左右,现在已经扩大到8000余册。平常王金梓每天都会在书屋看《 唐诗三百首》、《诗经》等古书,学习3个小时左右。

  有村民来书屋看书读报时,他就热情地与村民打招呼,陪同村民一起看书看报,偶尔与村民谈谈学习体会,谈古论今畅所欲言,文化养生益寿延年。王金梓读书看报有写体会的习惯,偶尔也把烟盒或酒盒等当成硬卡片,在上面写写诗,抒发美好的心情。

  每到节假日时,全家祖孙4代8口人相聚时,先生王金梓就招呼家人围坐在一起,给子孙们讲古书古段,九州体育他们要邻里和睦、勤俭节约、读书看报,多为老百姓做好事。2010年5月,先生王金梓家被评为青岛市优秀“书香人家”,先生王金梓的儿子王法伦在 2011年被评为胶州市“关心下一代优秀个人 ”,2012年度被评为胶州市“文明市民”。

  本版文/图  记者 王晓婕 本报通讯员 张文智

  新闻延伸<<<

  老人的10年半岛情

  采访中老先生王金梓高兴地对记者说:“你们《半岛都市报》新鲜事特别多 ,能从中学到若干知识,我每天看看报纸、写写体会,晚上吃饭时和儿孙们说说读报感受,心里很舒坦。”为了表达多年来自己对《半岛都市报》的感情,王金梓当着记者的面,为《半岛都市报》现场即兴作诗一首,内容如下:“我的童年:脸朝黄土背朝天,缺衣少食受饥寒;兵荒马乱遭惊吓,日夜劳累不平安;七七事变我十三,来了日本学解散;四年私塾诗书完,二十一岁回故园。祖辈忠厚传家久,后生有为学孝贤;养狗看家防盗窃,咬兔杀生不慈善;立冬不冷大雪寒,冬至阳生又一年。人喜平安国泰平,幸福家和万事兴;敬天敬地敬父母,学仁学礼学公平;龙年花开生贵子,美满生活有儿童;诗书继世永久好,四世同堂振家声。”  (来源:九州体育-半岛都市报) [编辑: 孙瑶瑶]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相关阅读

私塾先生 书屋 胶州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九州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