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出法庭的工作人员在地头调解案子。
“区划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
人民法院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派出法庭建设,符合‘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工作主题 ,也符合‘面向农村 、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和‘方便人民群众诉讼’法庭建设原则。
黄岛区人民法院将充分发挥派出法庭贴近群众优势,为新区经济的发展服务好,为老百姓的司法需求服务好。”7月15日,黄岛区人民法院院长王光金在介绍法院工作时谈到,随着受理的案件数量增加,目前派出法庭承担的任务日趋繁重,如何抓好派出法庭建设成为全年工作的重头戏。
科学调整派出法庭布局 派出法庭承担着法院工作重心下移的重要使命,与人民群众接触最直接,是方便群众诉讼,实现司法为民的前沿阵地。新区成立后,辖区派出法庭达到了9处,即隐珠法庭、王台法庭、六汪法庭、泊里法庭、海青法庭、长江路法庭、辛安法庭、黄岛法庭、红石崖法庭。随着新区快速发展,法院受理的案件数量将大幅增加,派出法庭所承担的任务也日趋繁重,法庭服务发展大局和各经济功能区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2012年,派出法庭审理案件近8000件,占全院案件总数的40%以上,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的司法服务和司法保障。
对派出法庭进行科学调整布局是今年法院工作重心。黄岛区人民法院坚持最大限度地服务新区经济发展和方便群众诉讼的原则,对派出法庭进行重新调整布局,新建了珠海 、古镇口和薛家岛3处法庭。针对目前法庭数量较少、服务半径过大、资源分布不均衡,下步将科学合理地构建人民法庭新框架,为群众诉讼提供就近、快捷、高效的司法服务。
服务大项目的前沿阵地 随着开发区的发展,因大项目引进而引发的征地(拆迁)补偿纠纷日益增多,这类纠纷多为群体性纠纷,涉案人员众多,矛盾极易激化。处于临港工业区内的辛安法庭,把解决此类纠纷作为工作重点,化解大项目建设中的矛盾。
青岛某公司在为完成青岛市油港二期工程的填土任务时,因拉土取道问题与村民发生争执,进而发展到村民聚众拦截拉土车辆。为此青岛某公司状诉法院要求村民停止侵害,赔偿损失。
辛安法庭在接到案件的当天便赶赴现场了解案件,找出症结后,连夜组织召开村民大会宣传相关法律知识,同时针对具体情况,对村民认为补偿费过低等问题的合理请求与青岛某公司交换意见,进行协商,最终使双方达成和解协议。
手段“接地气”矛盾好化解 在面对矛盾激化时,使用非诉讼调解手段来化解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派出法庭在这一点上,就很好地发挥了其“接地气”的优势。
六汪镇某村有一座建于明代初中期的阁子殿 ,因年久失修几近坍塌 。经实际考究,主管部门拟申请纳入文物保护单位,并决定对其进行修复。但该村的宋某出来阻止,称该古建筑属于其父亲,并提交契纸一张,他人无权擅自处理 。六汪镇政府与宋某交涉未果 ,请求法庭介入处理。
六汪法庭接手后,通过走访并查阅了有关文件资料。随后,六汪法庭与镇政府调解人员一起,结合土地改革法、文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规定向宋某解释相关部门对阁子殿实施维修的合理合法性,并着重强调阻挠维修工作如产生严重后果 ,将追究其法律责任。经过多次不厌其烦地劝说,宋某终于转变态度,不再阻止维修工作,现已顺利维修完毕。
完善司法便民服务方式 黄岛区人民法院主动回应司法关切,创新各项便民利民措施,着力打造“服务型”法庭。完善法庭远程立案、电子签章等功能,积极筹划建设科技法庭,提高科技法庭利用率,为群众诉讼提供快速、便捷的服务;加大巡回审理力度,把法庭流动到群众身边,到纠纷发生的第一现场了解案件客观事实,听取群众的真实反映,今年上半年巡回办案450余件,其中93%的案件均以调解方式结案;发挥“速裁法庭”功效,对法律关系单一,事实清楚,争议标的额不大的小额给付之诉案件,坚持“速立、速送、速审、速调、速判、速结”的审判方式,简化诉讼程序,灵活、快速办理案件,法庭案件审理周期平均缩短为50天。 文/图 本报记者赵丽云 通讯员 车邵文 (来源:九州体育-半岛都市报) [编辑: 孙瑶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