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故事丨90后“逆流”开乡村图书馆:信任是这里唯一的“借书证”

2025-09-12 20:30 大众·半岛新闻阅读 (16648) 扫描到手机

搭乘621路公交车,沿着南九水蜿蜒而行,一路青山作伴,一个转弯后,崂山大石头村的大石乡村图书馆出现在路边,一栋玻璃房子安静地伫立。这里没有密集的商圈,没有喧闹的车流,只有山风、鸟鸣。阳光透过整面落地窗倾泻进来,落在整齐排列的书架上,也落在翻书的人指尖。这就是王小林和他同事打造的乡村图书馆。

让图书馆回归“本真”

“我们正在考虑,要不要停掉窑烤面包。”

“因为不好卖吗?”记者问。

“不,因为来买的人太多了。”

90后的王小林原本在青岛市南区的一家文化创意公司工作。几年前,他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专门做品牌策划、插画设计和文化项目落地。他们一直觉得,城市的节奏太快,信息太碎片化,不利于沉下心来创作。

“我们想要一个能让自己安静下来的地方。”王小林说,“每天和自然相处,也许能让作品更有温度。”

从市区进山其实并不麻烦——一路畅通,房租也更低。商量之后,大家决定搬来。“这个地方我们找了很久。首先,它有相对完整的空间;其次,玻璃结构适合做开放的工作室;最后,这里还有一个停车场。”

馆内的咖啡与窑烤面包,本是为了陪伴阅读而设。“我们对盈利并不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在这里,一杯咖啡,就可以安坐一整天。所有的书“只借不卖”,只需留下姓名和电话,无需押金、不用办卡——信任,是唯一的凭证。

图书馆二楼大约放置三四千本书,库存的也有两千左右。大部分书目都是他们亲自挑选,还有一部分来源于崂山图书馆定期供书和一些客人的藏书。在此他们会定期更换一批书目,以文学、工具类图书为主。“我们希望营造轻松、舒适的阅读氛围。这里是一个成年人的精神自留地,不放置育儿、成功学这类容易制造焦虑的书。更多的是诗歌、散文、小说——能够让人安心,让人温柔。”

以信任为钥,叩响一室书香

面对慕名而来的访客,王小林总是“丑话说在前头”:周围也有很不错的面包店和咖啡馆,适合打卡拍照;但如果只是想找个安静之处,两三人、一本书、一个假期的下午——那么这里刚好合适。

图书馆规定“禁止10岁以下儿童上二楼”。看似强硬,但他解释道:“如果真的带了孩子上来,我们也不会强行阻拦。我们只是希望,家长在看到这个提示时,能多一份意识,主动陪孩子一起保持安静。”

“我们希望客人不要嫌弃我们的规则”,规则不多:首先,就是马桶必须要冲干净;其次,我们的规矩虽然多,但我们都是非常友好;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保持安静。

规则不是为了拒绝,而是为了吸引心意相通的人。这里相信默契,也信得起真诚。“我们开图书馆不是为了赚钱,没有推出优惠打卡活动,也没有刻意营造某种产品或业态。一切顺其自然,形成了咖啡、窑烤面包和图书共生的生态。”

最让王小林感动的,是那些熟悉的老客人。他们如期而至,清楚每一条规则,总是坐在固定的位置,沉浸于一段心无旁骛的时光。有时小林在楼上,看见停车场里熟悉的车缓缓停稳——就知道该去准备他们常点的饮品。等他们走进来,不必多言,他已将咖啡端上。一种默契,悄然形成。

更有些客人对图书馆极其信任。他们甚至对王小林提出,想让孩子来这里帮忙,不图报酬,只愿让孩子在这样的氛围中,静静待上一段时光,感受这座图书馆所守护的,那种平和、专注、与书相伴的生活方式。王小林虽然委婉拒绝,却深深理解这份心意。 “这里更像是一个私人的阅读空间,只是我们愿意和更多人分享。”他说。

工作日的下午,图书馆里常常只有三四个人,偶尔会有人上来借书,有人坐在靠窗的长桌旁画图,有人窝在沙发里翻小说,阳光照在书页上,时间似乎也慢了下来。

乡村里的“逆城市化”精神空间

王小林的图书馆,是当下中国乡村文化生态中的一个小小样本。它不是政府主导的文化工程,也不是商业资本的文旅项目,而是几个文化人自发创造的精神空间。在城乡二元结构依然明显的今天,这样的尝试有着特殊意义。它让乡村不仅成为城市人的“周末度假地”,也可能成为精神生活的延伸场域。

“很多人应该都有这样的体验:包括我自己,有时候买下一本书,就好像已经读过了。这种‘饱腹感’,让我们不断囤积,却很少真正打开。”王小林说。

在今天这个电子阅读的时代,王小林还是更偏向于纸质阅读。他觉得屏幕很容易令人分神,自制力不太强的人尤其容易被“诱惑”和“勾引”——但也有些作品,比如某些网络小说,自有其强烈的吸引力。“说到底,还是要看你喜欢哪种类型的小说。只要喜欢,你就会主动去阅读。它就像电视连续剧一样,吸引你一章一章地往下翻,停不下来。”不过,他并不排斥数字阅读。“刷抖音、刷小红书也是一种阅读,”他笑着说,“只是它们提供的是另一种信息获取方式。但如果你想真正理解一个故事、一个观点,纸质书的沉浸感是不可替代的。”

没有嘈杂与催促,只有书页翻动间流淌的时光。没有强制消费,没有冗杂手续,甚至不鼓励“打卡”喧哗,只有沉浸式阅读的氛围、互信的借阅。“我们希望这里能像一块安静的石头,丢进水里,慢慢荡出涟漪。”王小林说。

(半岛全媒体记者 仲维莉 实习生 王萱萱)

大众·半岛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