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新山东|这款“世界首个”海洋抗癌药再获突破!青岛“蓝药”实力强劲,成为我国“蓝色药库”建设核心阵地
“‘BG136’正在进行二期临床试验,目前进展顺利,这是国际首个进入临床试验的免疫抗肿瘤海洋多糖类药物。”9月11日,BG136项目总负责人、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以下简称“海药院”)首席科学家于广利介绍,该药拟应用于晚期实体瘤患者的治疗,若该药物顺利通过临床试验并上市,将为癌症治疗带来转机。
“BG136”二期临床试验进展顺利
作为国际首个进入临床试验的免疫抗肿瘤海洋多糖类药物,BG136的研发历程漫长而艰辛。
这款药物是从海藻中提取而来。于广利说,最初团队从全球购买而来的1吨海藻中提取具有抗肿瘤作用的化合物的场景,至今他仍记忆犹新,“那真是万里挑一的过程。”
在一次与企业的科研合作中,研发团队偶然发现了一种陆生真菌多糖具有很强的免疫抗肿瘤活性,但化合物纯化工艺复杂、产量极低等因素制约了其成药性。虽然如此,但该类化合物的免疫刺激活性引起了于广利的关注。
2005年至2010年间,团队在海藻资源高值化开发利用项目支持下,采集了世界各个海域百余种海藻,从中获得了不同结构的糖类化合物,并花费数年时间将每种海藻的化学成分进行提取、分离、结构分析等工作,最终构建和丰富了海洋糖库。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团队锲而不舍的探索,他们最终从一株名为海茸的南极褐藻中,发现了一种结构新颖且具有显著抗肿瘤活性的糖类化合物——它就是 BG136。
前期研究发现,BG136的质量稳定性、安全性好,免疫抗肿瘤作用强。2015年,BG136项目在海药院研发平台获批立项,完成了成药性评价。2019年起,海药院联合正大制药(青岛)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正大制药”)协同攻关,聚力推进BG136系统临床前研究。之后于2022年12月,BG136获批进入临床研究阶段,并于2023年启动I期临床,2024年年底进入Ⅱ期临床试验。团队用8年时间完成了BG136重要科学问题的集中攻关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于广利教授(右)与团队成员讨论海洋药物研发
目前,BG136二期临床试验正顺利进行。据了解,二期临床试验主要验证药品的有效性,找到合适的给药周期和给药剂量。“该过程所需的时间目前不能确定,需要根据病人入组情况确定进度。”于广利教授说,目前到了万里长征最艰难的时刻。
青岛多个“蓝药”项目齐头并进
目前,除了BG136外,“蓝色药库”还有多个项目在积极推进中:抗慢阻肺新药LY104获批临床试验;抗痛风MBJ203作为十余个培育项目之一,正在稳步推进中;抗HPV妇科凝胶产品已生产上市,是山东省首个经临床验证的抗HPV二类医疗器械。此外,海洋药食同源大健康产品如“海享睡”酸枣仁百合植物饮料、“海蒂雅”酵素系列饮品等已上市销售。
那为什么要从海藻中寻找抗癌药物呢?因为海洋生物资源丰富。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覆盖地球表面71%的面积,蕴含着地球上约87%的生物资源。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院长杜冠华介绍,海洋天然产物成药性是陆源生物的5倍。同时,由于高盐、高压、寡营养等特殊海洋环境,能够促使海洋生物产生结构新颖、活性独特的天然产物,远比陆生来源的天然产物成药性高,因此,海洋药物研发潜力巨大。
“蓝色药库”作为海洋药物资源的形象化概念,代表着从海洋生物中发掘创新药物和健康产品的系统性工程。青岛作为中国海洋科技的重要基地,长期以来致力于海洋生物医药研发,已成为中国“蓝色药库”建设的核心阵地。
据了解,现在已经发现3万多种天然产物,但至今全球仅有16个海洋药物上市,其中2个诞生于青岛并在国内上市。这表明海洋药物研发潜力巨大,但技术门槛高、研发周期长,需要系统的政策支持和科研机制创新。
2018年,我国提出要“打造‘蓝色药库’共同梦想”;2025年,在中央九州中国有限公司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首次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生物医药、生物制品。这不仅体现了国家层面对海洋生物医药领域的高度重视,也进一步为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2019年,青岛市出台《支持“蓝色药库”开发计划的实施意见》,提出青岛要建成国内领先的海洋生物医药科技创新中心和产业基地。这是国内首个专门针对海洋药物创新研发及产业化的政策文件。经过多年发展,青岛已形成从海洋活性物质发现、机理研究到临床转化和产业化的全链条研发能力。
“蓝药”成果转化新范式助力行业发展
据业内人士介绍,青岛在海洋生物医药领域取得的显著成就,很大程度归功于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中国海洋大学先后与多方联合,成立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共建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两方一体运作,形成“蓝药”成果转化新范式:研究院抓基础研究,公司开展市场化运营,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大大提高。
在实际操作中,企业可以在孵化阶段就提早进驻,提供转化资金,获取未来收益。以BG136为例,2018年,青岛国信制药有限公司与研究院签下转让协议,先期投入数千万元,定下“娃娃亲”,联合开展中试研发,为BG136进入临床研究打下了基础。这种早期介入模式显著降低了研究成果转化的风险,提高了成功率。
此外,青岛还积极建设产业化基地,解决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工程化关键技术难题。2023年6月,海药院与青岛企业聚大洋联合建设的寡糖产业化基地正式投产,通过院企合作,发挥各自技术优势,攻克寡糖制备难题。该基地试生产运行流畅,已经具备规模化生产能力,年产寡糖可达数十吨,目前产品主要作为原材料供应给下游的药品、保健品生产企业。
青岛海济生物医药有限公司作为黄海制药旗下的参股子公司,专注海洋生物创新药研发,从高端复杂制剂仿制药到海洋生物创新药研发、仿创结合,助推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链发展。该公司与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中国海洋大学联合开发了抗乙肝病毒药物LY102片,体现了产学研合作的成果。
据业内人士介绍,随着青岛市“蓝色药库”开发计划的深入推进,更多像BG136这样的创新药物进入临床阶段,青岛在海洋生物医药领域有望取得更多突破性成果,为中国乃至全球海洋药物开发贡献“青岛模式”。
(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丽平)
大众·半岛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