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时评|“续面风波”损耗社会互信
三名成人带四名儿童走进一家面馆,点了一碗13元的饸饹面及其他菜品共消费70余元,两次免费续面后,第三次续面遭拒便给商家差评,商家怒发未打码监控视频引发争吵,最终警方介入仍未和解。近日,这起发生在河南郑州的“续面风波”引发广泛讨论。
这场看似寻常的消费纠纷,实则像一面棱镜,折射出商业规则模糊、消费者边界失守与社会互信缺失的深层问题——当商家“免费续面”的善意遭遇过度索取,当消费者的维权异化为“报复式差评”,当解决矛盾的方式变成“以曝光对抗报警”,最终被损耗的,只有人与人之间不可或缺的社会互信基础。
作为小本经营、薄利多销的小面馆,“免费续面”这种营销手段隐含着商家的“善意表达”与顾客的“消费默契”——就像自助餐“不限量”不代表“可打包”,超市“免费试吃”不意味着“可饱腹”,图书馆“免费饮水”不会有人整桶搬运,本该成为一种共识和良性互动。然而,当涉事顾客利用规则漏洞获取超额利益,将免费续面曲解为“一碗管全家”时,看似“精明”,却超出了合理消费的范畴,打破了商业善意的边界,也损害了整体消费环境。
当然,这场纠纷也暴露出商业规则表述的重要性。价格法明确规定,经营者必须注明服务项目和收费标准。虽然商家限定免费续面条件为“一人一碗面”,但表述并不严谨,既可理解为“每人点一碗可续面”,也能曲解为“点一碗可多人续面”。若能细化规则,明确不可“多人共食一碗面”,或许就能避免此类争议。
遗憾的是,顾客再“薅羊毛”也不过是一碗面。续或不续,都不妨碍好好沟通,讲明规则,何至于像抓到贼一样将矛盾激化呢?开门做生意怎能禁不住一两个差评?店家可以有多种办法化解,却忘了做生意讲究和气生财,选择了最不可取的方式——硬刚。
最终,一场消费纠纷成了典型的“双输”结局:商家丢了口碑,顾客惹了争议。这让人想起之前“妈妈带四孩坐高铁拒补票”的争议——两者本质都是“权利越界”。前者忽视商家经营底线,后者无视其他乘客的空间权益,都忘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基本准则。
此外还需警惕的是,一些“自媒体”借此炒作,放大争议搞对立,破坏新闻真实性边界,以致热搜上满是站队争吵,让网络舆论空间变得戾气十足。
一碗面的价值或许不大,但承载的社会意义却值得深思。在市场经济中,规则是交易的基础,善意是温情的纽带,所有参与者都该敬畏规则、珍视善意。这场“续面风波”最终如何收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才能让“免费续面”的温情不被消耗,让社会信任体系真正扎下根、长起来。毕竟,信任的流失,远比一碗面的成本更难挽回。
(半岛全媒体首席评论员 高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