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时评|权力任性比劣质校服更可怕

2025-08-14 09:32 大众·半岛新闻阅读 (9243) 扫描到手机

继湖南男子“发布12字评论被行拘”事件后,又一起类似案件引发关注。据澎湃新闻报道,2023年12月,甘肃省庆阳市宁县盘克镇男子邓建国因质疑儿子学校校服质量问题,通过抖音发布视频引发关注,最终被宁县公安局以“寻衅滋事”行政拘留7天。近日,经行政诉讼二审,法院认定警方处罚程序违法、事实证据不足,撤销原处罚并判令赔偿国家赔偿金3237.08元。

两件事接连出现,引发公众不安——网上发言的边界在哪里?

作为家长的邓建国,因孩子的校服标注和检测结果明显不符(标注100%聚酯纤维,实际含5.1%氨纶),且夏季校服棉含量低于国标(31.8%低于国标≥35%),由此质疑校服质量。虽然举报“甲醛超标”表述未经证实,但也属消费者监督的合理容错范围。这种情况下,当地警方以“造成公共场所秩序混乱”为由予以行政拘留,显然有悖“过罚相当”原则。

这种“解决提出问题的人”的思维逻辑,无益于解决问题,反而进一步放大了问题。如果涉事企业真的遭受到诽谤,遇到订单损失,完全可以通过正常诉讼解决。本是普通的民事纠纷,为何执法机关要“急急”介入?无疑给公众留下了巨大的联想空间。

事件核心矛盾折射出于监督权与执法权的失衡。检测报告明确显示,涉事校服存在标签造假和棉含量不达标问题,邓建国的质疑具有实质依据。执法机关对其质疑的校服质量问题视而不见,而独独依据质疑中的“不实”部分处罚,在客观上形成“消费者”动辄得咎的局面,挤压了正常监督维权空间。

这也继而暴露出一系列弊病:首先是市场监管失职。宁县市场监管局最初竟对问题校服出具“符合要求”结论,直到舆论发酵才责令企业整改;其次是司法救济迟滞。一审法院以“应通过正当途径维权”为由驳回起诉,将网络监督排除在合法渠道之外;最后是执法理念错位。基层执法将“寻衅滋事”异化为打压批评的“口袋罪”,暴露出权力任性的惯性思维。

公民权益受到严重侵害,执法机关公信力遭遇挑战——此案不应就此画上句号。有关部门有必要继续追究学校购买问题校服的责任、企业诬告的责任、公安部门违法执法的责任以及法院误判的责任,因为导致邓建国获释后失业、离婚,罹患抑郁症的悲剧,正是这一系列行为造成,3000多元赔偿金就能让一切回到从前?

正像有评论尖锐指出:当公民动辄诉诸网络曝光解决纠纷时,很多时候并不是线上维权的力量有多大,而是线下维权的力量太过于弱。“12字评论被拘案”与“质疑校服被拘案”警示基层执法部门:压制批评不会消除问题,只会制造更多社会风险。只有严格约束公权力边界,保障公民依法监督的权利,才能避免“因言获罪”的荒诞剧不断重演。当每一个普通人都能免于恐惧地发声,法治中国的承诺才能真正落地生根。

(半岛全媒体首席评论员 高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