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故事|热心顾客帮忙看店搬书,青岛有一家开了17年的书店,藏着温暖“朋友圈”
曾经是语文教师,做过出版社编辑,也摆过卖书地摊,如今,他守着一方小小天地,和一家特价书店携手走过17年,与书香笔墨之间的缘分兜兜转转,从未间断。热心顾客当“代理店主”,帮忙看店搬书,写下留言条记录卖书明细,店里钥匙最多能发出去七八把。近日,记者来到位于青岛市北区的“我们书店”,走近店主马一,倾听这家独立书店里藏着的故事。
与书结缘,他在青岛开了17年书店
位于昌乐路天福文化新天地三楼的我们书店店面不大,位置也并不显眼,店内却满满当当全是书,连店门口都堆放了许多装满书的纸箱。“店里主要以特价文史社科类书籍为主,还有一些影视类,有些老人回来买中医类的书籍。近年为了游客返程方便携带,提供了明信片。(开店)这全是一拍脑门,好多事都是纯属偶然。”谈及开书店的初衷,店主马一笑着说道。大学学习师范专业的马一,曾在青岛一所职业高中当语文老师。之后,他辞去工作,到北京师范大学攻读古典文献学。研究生毕业后,在北京的一家出版社工作。喜欢看书的马一,同样也为了找选题,一有时间就逛书店,还摆过卖书的地摊。这个过程中,认识了同样姓马的书店合伙人。
“2008年,我从出版社辞职,约老马到青岛玩,正好也逛了几家民营书店,发现做特价学术书的偏少。”2008年,回到青岛的马一与合伙人先是想在高校周围开一家书店,经过考察发现租金太高,放弃了。后来,他与合伙人选址在文化市场。“有朋友建议书店名叫‘二马书店’,还有人说可以叫‘马各马它’,合起来就是骆驼。‘我们’代表了不是一个人,也是一本书的名字,就定下了这个。”在筹备的过程中,马一和合伙人共同认识的朋友为书店提供了很多帮助。同年,我们书店正式开业,一开就是17年。
在采访中,一位顾客刚进入书店,就热情地与马一打招呼叙旧。“2013年,有人推荐我来到这家书店,当时一进门我就很惊喜,有很多20世纪的书。这么多年,在这儿买了900本书了。现在书越来越多了,下面的柜台也都放满了。”李先生向记者分享了他与书店的故事,他还介绍,有一位1945年生人的大爷,也是书店的“老主顾”。现在虽然来店的频率变少,但还会托马一帮忙订书。“有位大爷之前几乎每周都要来书店,即便是不买书,也会在书店转转,跟我聊会儿天。在去外地之前还会特意给店里打来电话,告知近日不会来书店。”说起书店有意思的客人,马一印象深刻。
近几年来,有年轻顾客在买书的同时,会随手几张书店的照片,分享到网上。随着社交平台的传播,这也让不少外地游客认识到我们书店。“一开始顾客说看小红书来的,说得我都很愣,我还问:什么是小红书。” 马一介绍,社交平台为书店带来了一些“流量”。“当时我没空的时候,就会有顾客帮忙看店。电脑有时候会出问题,或者有些顾客不会用电脑。他们就会在纸条上写,卖了几本书,记录上书的单号。店里钥匙发出去最多的时候,有七八把。前两天有个老爷子来,结账的时候问我说,你是新来的吧。” 翻开一张张顾客的留言条,马一说道。
“兔子:今天卖的铅笔标价的书共2本,钱已放入袋中。小中医买的书共70.6元,0.6元的钢镚放入边上的小铁盒里,秋风拿了10元给快递了……半个月后洒家再回来管,叫尔等精神崩溃。”一张落款为“大眼儿”的留言条上,字迹飘逸内容有趣,“兔子”正是店主马一,而“大眼儿”则是李先生。“我也帮他看过很多次店,还帮着搬书。大家年轻的时候能干,一包书能有几十斤,我上三楼不带喘气儿的。” 李先生笑着解释,书店的 “代理店主”不仅帮忙看店,还会和店主一起搬书,大家不仅是来买书的顾客,也是志趣相投的书友。
与书相伴,顾客期待书店越走越远
“换我在这儿就是卖了钱就换成书了,卖了钱就变成书了。合伙人回北京上班去了,要是他整天待在这,他会把店收拾得很整洁。”对于顾客反映店里的书越来越多,以前可以当座位的柜台也放满书这一现象,马一介绍道。“书店绝大多数时间是没有顾客,但通过书店认识了一些很有个性的人,各种行业的人。”坚守在书店的一隅天地,马一称这种状态更像是“随遇而安”。“我们家老头老太太还说,以前在北京还摆地摊呢,风吹日晒雨淋的,现在下雨淋不着,你就有进步。老太太也经常说,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有关资料显示,受电商平台的冲击以及阅读习惯改变的客观影响,再加上提供产品和服务同质化严重等原因,一些网红书店有如“昙花一现”。“2011年左右,(图书行业)开始有了新模式咖啡书吧,单靠图书经营很难。中间还有一种模式是,商场提供免租,但不会一直免租。”马一介绍。谈到这家开在三楼“不起眼”位置的书店为何能坚持17年,马一坦言,是因为房租相对较低。“刚租的时候房租是一万五一年,现在涨到了三万。有一位老师,来买书的时候总是希望多付一些钱,希望这家书店能够存在得更久一些。”谈及书店的未来,马一表示并没有想太多。顾客李先生则向马一表达了他的期待,“我来这儿看书买书也十多年了,你一定要坚持把书店开下去啊,一直陪着我们。”
(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晓雯 黄滢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