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故事|收徒+义诊,打破“祖传”禁锢!王德旭四代传承中医疗法获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5-08-06 14:48 大众·半岛新闻阅读 (2092) 扫描到手机

传承了四代人的中医疗法,在他手里打破了“祖传”禁锢,对外收徒培养传人……出生在中医世家的王德旭做出此举,只因内心有个想法:要把老祖宗的中医技术,科学正确地传承好。今年3月,王德旭祖传的中医疗法通过了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审批,他发扬优秀中医文化之路,再次迈出坚实一步。

王德旭参加义诊

四代传承中医疗法,获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970年生人的王德旭出生在一个中医世家。自曾祖母起在乡间行医治病,传承到他这一辈,已接力四代人。因为从小受家庭中医文化熏陶,王德旭也立志行医,1989年从山东省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毕业后,先后在原崂山人民医院城阳分院、青岛市第八人民医院中医科工作。

2006年,王德旭发现并妥善治疗青岛市首例蜱虫蜇伤患者,在虫媒性皮肤病领域是当之无愧的诊疗专家。2014年,王德旭从工作了22年的青岛市第八人民医院辞职,开办了一家中西医结合门诊部,专门诊治各类疑难皮肤病,并将祖传的王氏皮肤病诊疗法继续发扬光大。

当说起“王氏皮肤病诊疗法”,王德旭打开了话匣子,他介绍,该针疗法最初于清朝后期在原即墨县训虎社小庄村(今城阳区惜福镇街道小庄社区)创立,至今已有140多年历史,以“医理不离易”为指针,用药讲究“升降浮沉”原则,通过望闻问切和因人而异的诊疗法,进行专病专治、内外合治。

2022年,王德旭系统梳理了这一针疗法的主要内容、历史渊源、主要特征、重要价值等相关材料后,将“王氏皮肤病诊疗法”申报了李沧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获得审批通过,并于2025年3月通过了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审批。

打破“祖传”禁锢,让中医更普惠大众

自从开办门诊部以来,从全国各地慕名来找王德旭求医问诊的患者络绎不绝,每年诊疗数千人次。“多的时候,一天要接待五六十个病患,个人身体、精力实在跟不上,但又不能把病患拦在门外。”王德旭说,他内心逐渐坚定了一个想法,那就是打破祖传疗法“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禁锢。

从2010年开始,作为王氏皮肤病诊疗第四代传承人的王德旭开始收徒,着力培养第五代传承人,目前,王德旭已经收了6位徒弟。“这些徒弟中,跟着我学习时间最长的已有15年,已经成长为所在医疗机构的主治医生,还有3位徒弟成长为医师,1位徒弟成长为药师,在各自的岗位上独当一面。”谈起这些徒弟,王德旭十分自豪。

王德旭给徒弟们上课

记者了解到,多年来,王德旭在门诊部坚持开办中医学习班,由他及其业内中医专家主讲,以每月至少开课一次的频次,累计培训中医爱好者、基层诊疗机构医生共计1500余人次。

“以前‘祖传不外传’是对老祖宗智慧和经验积累成果的坚守,而我之所以打破这个禁锢,以祖传带动外传,一方面是对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中医文化的自信,另一方面也是想进一步实现中医利民。”在王德旭看来,悬壶济世首要的准则就是“诚”字:诚信治病,诚以待人。这份“诚”,在很多情况下与金钱关联不大。

王德旭参加义诊

王德旭门诊部周边有一些养老机构,老人一旦得了皮肤病不仅身体痛苦,看病就医也不方便。起初,王德旭常接到这些养老机构保健医生的求助而赶去会诊,后来他干脆改成了不收费的义诊。几乎每个月,他都拿出不坐诊的半天时间,到这些养老机构给老人免费义诊、送医送药,至今已经坚持了11个年头。他每年还积极参加各类进社区义诊活动,免费为居民送医送药。

传承发扬好优秀中医文化

对王德旭而言,他最为珍视的宝贝就是老祖宗传承下来的多本手写的医书。这些汇聚了几代人心血和经验的古籍里,用毛笔密密麻麻地记录了共计几十万字的治病妙方。而王德旭在不断加深学习的同时,也将自己不断积累总结的中医妙方持续补充到书中。

从医36年来,王德旭不断探索将传统中医、现代中医、西医相结合,积累了丰富的有关皮肤病诊疗的经验,他曾被评为青岛市先进中医工作者,还担任青岛市首家全国“湿疹皮炎研究基地”的负责人,多次参与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指导性文件的修订。

眼下,王德旭在李沧、城阳两个门诊部轮流坐诊,一周只能休息一天。但他从未想过要歇一歇,因为有个信念始终在支撑着他:“我一定要把老祖宗的中医技术,放在新时代背景下,科学地、正确地传承好、发扬好。”王德旭说。

(半岛全媒体记者 徐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