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丨大暑至,探秘古人夏裳千年流变

2025-07-25 18:23 大众·半岛新闻阅读 (58710) 扫描到手机

大暑节气已至,街头巷尾“薄、透、露”的各色夏装争奇斗艳。那么在大热天,古人究竟怎么穿着?《古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一书作者倪方六就此话题,结合书中提到的内容,接受了半岛全媒体记者的专访,介绍了夏裳千年流变有趣历史。

倪方六正在写作“中国人生活史”系列,其中有一本专门谈历代男女的穿着打扮。在倪方六看来,古代中国人的夏裳与今天并无太多区别,基调仍是当下流行的“薄、透、露”三个字。但不同时期、不同时代的差异还是较为明显的,从古代传世绘画和现代考古发现中便可窥见一斑。

夏装“薄、透、露”古今皆然

中国现存最薄的一件古代服装,是1972年从湖南长沙马王堆辛追夫人墓中出土的西汉早期“素纱襌衣”。这件衣服为真丝质地,整衣重仅49克,可谓“薄”到了极致。不过,马王堆出土的这件襌衣虽极为轻薄,却并非夏裳,可能是罩在正装外面的装饰性服饰。素纱襌衣的发现,证明秦汉人对于服装之“薄”已有充分认识。

长沙马土堆出土的素质纱襌衣,整衣重仅49克(湖南省博物馆藏品)

襌衣即单衣,其形式与“深藏不露”的深衣相近,是用单支布帛制成的一种上衣,无衬里,若有衬里则为“袍服”,属于秋冬装。襌衣是古代中国人穿着较多的一种夏服,直至明朝时期仍有人穿着。它其实是四季常服,春夏秋冬皆可穿,区别在于面料的厚薄和颜色的明暗。夏用襌衣较为轻薄,款式上分为曲裾和直裾两种,马王堆出土的素纱襌衣便是直裾式。曲裾是礼服,供官员在正式场合穿着;直裾则是便衣,日常居家穿着更多,也更为实用。

着薄透服装的唐朝贵族女性,上着薄罗绣花大袖衫,直领对襟,衣长至踝,内着红色团花长裙(石榴裙)(唐·周昉绘《簪花仕女图》局部)

与襌衣一样,古人夏天穿得较多的还有“衫”,直至今天大家都喜爱穿“衫”。早期的衫特指短袖单衣,后来长袖单衣也称为衫。衫,男女皆可穿,分“汉衫”和“衫”两种,“汉衫”是当内衣贴身穿着的,而“衫”是专门在夏天单穿的,这在今天就叫作“汗衫”。

秦汉时期,夏天男子多穿襌衣、衫,而女子夏天一般上身穿大袖宽衣,下身着长裙。值得注意的是,到了汉末,女裙风格发生变化,虽仍是“上短下长”,但裙子过长,裙腰及胸(韩国的传统裙服至今仍保留此样式),裙长可曳地。尤其是贵族女裙,如同今天新娘婚礼服需花童协助一样,夸张到走路时需由两个婢女提着裙子。

到魏晋南北朝时,以前贵族间流行的长裙之风传至民间,不论贵贱皆可穿着窄衣长裙。但款式基本上仍延续秦汉风格,以襌衣、长裙为主。到隋唐时,中国男女服饰发生重大变化,夏裳的款式和造型更加丰富,其中女性服装最为抢眼。隋唐,特别是盛唐时期,即便传统的衣衫裙裤,在款式上也有很大不同,圆领、方领、斜领、折领皆有,以圆领最为时髦;长袖、短袖、窄袖都能看到,但以窄袖最为新潮,即李白所谓“香衫袖窄裁”。

着薄透服装的唐朝贵族女性,上着薄罗绣花大袖衫,直领对襟,衣长至踝,内着红色团花长裙(石榴裙)(唐·周昉绘《簪花仕女图》局部)

民族风”影响服饰潮流

对隋唐夏裳风格影响最大的,是先秦已进入中原的“胡服”。这一时期,胡服盛行不衰,无论贵庶皆爱穿着。为迎合潮流,传统汉服式样借鉴胡服的流行元素进行创新,圆领、窄袖、小裤口原本都是胡服的特征。

到中晚唐,盛唐气象渐消,窄袖的服装样式不再流行,代之而起的是复古之风,宽衣大袖成为时尚,到最后女子的衫袖变得宽阔许多,民间有的甚至达到“四尺”,几乎与汉魏时期无异,出现了一股到北宋仍在流行的大袖之风。但与此同时,裙子的长度变短了,晚唐文宗曾下旨令:“妇人裙不过五幅,曳地不过三寸。”

到晚唐五代时,女性所穿裙子的风格又有变化,多肥阔、多褶裥,走起路来轻盈美妙如风。这种风格影响到后来宋朝的代表性夏裳“百裥长裙”,这种裙子一直到元明时期都深受女性欢迎。

值得注意的是,唐宋以后,元、明、清时期的男女服饰仍在不断变化,但似乎再也没有盛唐时期那般多姿多彩。元、明、清三朝的皇帝分别是蒙古人、汉人、满人,这反映在服装上,就是本民族的文化元素受到推崇和发展。比如元朝,女子的穿着便深受蒙古妇女服装的影响,多穿着一种用黑褐色粗布或绢制成的左衽窄袖长袍。这一时期,夏天还流行对襟单衣,与唐宋时期明显不同。服装的款式和颜色使用不再大胆,创新不再是主流,服装趋于保守,甚至出现倒退。比如秦汉时女子穿“开裆裤”的风俗,在魏以后逐渐减少,但在南宋、元朝时竟然又流行起来,这种现象在这一时期的墓葬考古中便可看到。

元朝的女子也穿裙子,汉人家女子仍继承宋俗,但裙子进一步改短,一般只到足部。到明朝,作为正统汉人出身的朱姓皇帝推崇汉风,秦汉的长裙之风在明朝重新兴起。当时的女子喜爱穿衫襦、长裙,风格上和宋朝差不多,但在服装颜色上,除了礼服规定用“真红”“深青”外,大多是间色和浅色,尤其是普通人的服色,显得较为单调。

满人入关后,服装时尚再次发生变化,长袍大褂加长辫子,成为这个朝代留下的独特印记。

窄袖短襦,伎女上穿短襦,下着长裙披帛(五代·顾闳中绘《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官庶穷富都影响古人穿衣

在封建礼制下,古代人在衣食住行方面都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官庶界限分明,穷富差别清晰,在服饰上的表现尤为明显。

比如初作为礼服的曲裾襌衣,东汉时规定有四季五时服色。像当下的夏天只能穿红色或黄色的曲裾襌衣,其中季夏(立夏日到立秋前十八日)要穿黄色,春秋二季分别是青色和白色,冬季是黑色。另外,如果参加朝会,百官着黑色襌衣,名位高的王公一级可穿红衣襌衣。

也有的衣服不讲究等级,比如上面所说的“衫”,因颜色不同,有罗衫、红衫、紫衫等不同叫法,但不分尊卑贵贱,男女老幼皆可穿着,历代如此。

为什么古代对不同阶层人的服饰要区分得如此清楚?这也是由职业特点和谋生方式决定的。贵族与平民,一个不劳而获,一个劳才有获,反映到服饰上,前者需要体面,注重形象,所以衣冠楚楚;后者只考虑方便,利于劳作,衣服太长无法干活,故而短衣短裙。

在古代,男女都可以穿裙子,以秦汉时期来说,官员、士人一般上身穿襌衣,下身穿长裙。庶民也有穿裙子的,因为裙子长干活不利索,劳动时要拉起裙子,掖在腰间,称为“缚裙”,男女皆如此。后来干脆把裙子做短,长仅及膝,特别是在眼下的大热天,农夫和渔人最爱穿这种短裙。

再比如我们现在男女都穿的裤子,秦汉时只有庶民才穿,贵族阶层认为穿裤子有失体统。当年男裤有裆,女裤无裆,即所谓“女子穿开裆裤”。在颜色上规定,一般庶民或仆役大多穿白色裤子。

因为裤腿比较长,劳动时有时也得往上卷起来,称为“缚裤”。后来把卷起的那部分裁掉,就变成了短裤,这就是“大裤衩”;再短一点,变成了“犊鼻裤”,也就是“三角裤”——古人最早的夏天穿短裤,与短裙一样,在汉末成为流行装束。

半岛全媒体记者 孟秀丽

上衣薄透,下着长裙在家中荷亭纳凉的古代贵妇(明·宋旭绘《美人消夏图 》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