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周刊|指尖触墙,穿越到银幕上——从《聊斋》到银幕光影,崂山里藏着不少故事

2025-07-17 16:06 大众·半岛新闻阅读 (27319) 扫描到手机

7月12日,阳光耀眼,崂山上更是如此。

一部动画电影《聊斋·兰若寺》在全国上映,让这座被誉为“海上名山第一”的神仙窟宅更是令人向往。正值暑假,游客络绎不绝,伴随着蝉鸣,很难找一处安静的角落。但是,当蒲松龄的故事,由崂山风景名胜区工作人员袁晓萍缓缓讲述的时候,周围仿佛静了下来,刚才的炎热也在逐渐消退。

而这,就是文化底蕴的魅力所在。

1

一雕像

蒲松龄在太清宫

对话神龟与金蟾

一进入崂山游客集散中心,就可以看到《聊斋·兰若寺》的大幅海报,路过的游客纷纷拍照留念。这部动画电影改编自蒲松龄的代表作《聊斋志异》,大致内容是书生蒲松龄夜宿兰若寺,被蛤蟆、乌龟两只精怪抓到古井底评判故事好坏,于一寺一井一树间,演绎《崂山道士》《莲花公主》《聂小倩》《画皮》《鲁公女》等经典篇章,跨越沧海桑田次第展开,六种故事风格呈现出一场至奇志怪、至情至缘的视听盛宴。

第一场盛宴就在崂山展开。

当圆润的《崂山道士》四个大字在银幕上出现时,电影院里的青岛观众发出了赞叹声。紧接着,骑着仙鹤的王承(王生)就被妻子的怒吼吓得四处乱窜。故事慢慢展开,街上,一仙人与卖梨的商贩发生争执。王生买了一个梨赠给仙人。仙人为了表达感谢,竟然施以法术,变出了一棵梨树,结出的果实个大而甜。等众人吃梨时,商人才发现自己的一车梨不见了。王生很是敬佩,于是一路跟踪仙人,上山、下海,跌跌撞撞,终于来到了一座名为崂山的山脚下,只见仙山高耸入云,仙气缭绕,令人神往。

这是电影中《崂山道士》开始的片段。电影的每段故事风格不同,《崂山道士》非常特别,角色全是毛茸茸的质感,连道观墙壁都带着毛毡特有的“拉丝”纹理,这种柔软质感包裹人性弱点:王生一边渴求仙术,一边又吃不了苦的滑稽状态,成了当代“躺平修仙”的代言人。如此,也让寓言多了几分俏皮。

其实,在蒲松龄的笔下,是直接进入故事的:“邑有王生,行七,故家子。少慕道,闻劳山多仙人,负笈往游。登一顶,有观宇,甚幽。一道士坐蒲团上,素发垂领,而神观爽迈。叩而与语,理甚玄妙。请师之。”接下来,电影与小说的故事情节就相似了,王生吃不了砍柴苦,准备放弃,结果看到了三个仙人聚会,各显神通,一张纸水灵灵地变成了月亮,虽然电影里是一块剪裁后的毛毡。而毛茸茸的酒壶、嫦娥,皆生动有趣。当然,王生虽然习得穿墙术,最终还是因为回家卖弄而失败了。

于是,半岛全媒体记者乘坐景区大巴,进入了《崂山道士》的世界。在崂山太清宫景区,在神水泉畔,与“蒲松龄”面对面,仿若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更令记者惊讶的是,蒲松龄雕像不远处,分别有一神龟和金蟾,真切还原了电影中的情节:书生蒲松龄,与神龟和金蟾,守着神水泉井,在古树名木之间,开启了一观一井一树间的对话。

足见,电影的故事原型很有可能就是太清宫。

2

一书亭

王生穿墙绛雪成仙

聊斋灵感皆源于此

关岳祠内,飞檐翘脊,雕梁画栋,尽显古朴灵动,名为蒲松龄书亭。

亭子是蒲松龄构思《崂山道士》的主要地点。亭子旁边一面粉刷为白色的墙壁是穿墙壁,袁晓萍说,蒲松龄在这里居住的时候,喜欢坐在书亭里写作,《崂山道士》就是他在此灵光乍现的作品。

书生蒲松龄来崂山的时间可以从1671年初秋讲起。为了筹备来年的乡试,蒲松龄辞去宝应知县孙蕙幕僚之职归乡。电影则是蒲松龄要去给同乡做幕僚。这中间间隔了一年多的时间。据《崂山志》记载,1672年,33岁的蒲松龄为了排遣寒窗苦读的寂寥,在友人的推荐和带领下,是年初夏之际,正值崂山山花烂漫、岩树青葱之时,偕同友人高珩、唐梦赉、赵金人等8人,饱览了仙山秀色的神姿。古时路途艰难,却也在字里行间渗透出了文人独有的浪漫。

现实中的蒲松龄,一生都在与困苦做斗争。他生于1640年的淄川,明王朝风雨飘摇的年代,父亲蒲槃是名商人,蒲松龄虽然出身并不穷困,但一生确实很贫苦,始终是劳苦大众中的一员。山东大学马瑞芳教授告诉半岛全媒体记者,蒲松龄的苦日子从蒲家分家开始,“家分得很不公平,好房子好地都被哥哥分走了。蒲松龄分的老屋连门都没有,田也是薄田20亩。分的粮食,只够一家三口吃三个月的。为了糊口只能开始了长达40多年私塾先生生涯”。生活上的苦是一方面,心灵上的困苦也让蒲松龄一生都带有遗憾。为了考取功名,他用了不少于30年的时间反复考试,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做了半个世纪的秀才。

不过,他也开辟了全新的道路:写小说,所以一直在各地搜集素材。也是基于对崂山的美好印象,专家们推测蒲松龄在1672年下半年或者1673年上半年又来过崂山。

而太清宫内有一处草房,袁晓萍说,“蒲松龄旅居崂山的时候,曾经在这个院落住了大概三个月左右的时间”。与王生砍柴学法术的时间差不多。

传说一天晚上,皓月当空,蒲松龄正在亭子里潜心创作之时,忽然听到三清殿内三声鼓响,一抬头,恍惚见一道士头一低,轻松地穿过了墙壁;定神看时,原来是端着茶盘送茶的道士。于是,蒲松龄写下了“王生穿墙术”的故事。据专家说,王生的原型也是蒲松龄的巧遇,当年蒲松龄上山写作的时候,路上就遇到了一位上山学艺的年轻男子,男子自称在家不爱读书,经常受父亲责备,听说崂山道士都很有本事,所以想上山跟着学点本领。这名男子就成了蒲松龄小说的男主角,可能因为他不爱读书,便将其塑造成了不学无术的王生。

值得一提的是,《崂山道士》在1981年曾改编成木偶剧动画片,影响很大;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早在拍《西游记》之前,导演杨洁就曾于1980年在崂山取景拍了第一部由聊斋故事改编的真人电视剧《崂山道士》,可以说在崂山开启了她的电视剧生涯。

当然,蒲松龄在崂山创作的作品还有一个名篇,名为《香玉》。在三皇殿内,一棵山茶花树下,袁晓萍娓娓道来:“这棵山茶花被认为是《聊斋志异·香玉》篇中绛雪仙子的原型(之一),蒲松龄曾经看到这棵树开花的景象,非常像披着红色霞衣的仙子,于是给这棵树取名叫作绛雪,顾名思义,绛就是紫红色,绛雪就是紫红色的雪,形容的就是山茶花开时的景象。”山茶花又名耐冬,是青岛的市花。根据记载:传说有一天晚上蒲松龄正在看书,忽觉得一股香味扑鼻而来,朦胧中发现窗外一女子的身影一闪而过,这一夜,蒲松龄怎么也睡不着,恍于梦境中,只见上清宫的牡丹仙子和院内的耐冬仙子来访,求着为她们立传,醒后灵感油然而生,写下了《香玉》,故事讲述的是一个黄姓书生与白牡丹化身的香玉相恋分别,凭吊时遇山茶花所化的红衣女绛雪,与之一同哭吊香玉,花神终于感怀动容,便使香玉复生……

另外,电影中还有一则故事《莲花公主》,在蒲松龄的笔下发生地是在胶州。故事以胶州士子窦旭的奇幻经历为主线,通过梦境与现实交织的叙事手法展开。曾有研究学者说过《聊斋志异》中多篇故事语涉崂山及其边域,除了前面提到的还有《成仙》《龁石》,《海公子》《阳武侯》言说青岛周边的岛屿,比如薛家岛上的薛禄,《罗祖》《柳氏子》《黑鬼》等述及毗邻二邑即墨、胶州事。

蒲松龄写小说时曾担心没知音:“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如今他的知音遍及各个角落。正如郭沫若所言,蒲松龄“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张文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