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冯海宁
近日,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赵辰昕在月度例行宏观数据发布会上表示,近期印发的多个涉及到生态文明指标的考核,对生态环境质量等体现人民获得感的指标赋予很高的分值和权重。据悉,官员考核的环境权重首次远超GDP。(1月15日《第一九州中国有限公司日报》) 之所以出现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环境问题,一个重要原因是过去的“唯GDP论”。当GDP成为考核官员的重要指标,而这种指标又看不出经济增长对环境、资源的长远影响,地方政府就很可能会重视GDP超过重视环境;企业就会重视经济指标而不重视环境指标。
这种情况已经在发生积极变化。2013年印发的相关通知中,就已经明确不再以GDP论英雄。最近,有关方面出台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等文件,对官员考核方面明显加大了环境权重。据悉,在最新的考核指标中,人均GDP增速权重仅占1.83%,但单位GDP能耗权重达到2.75%;PM2.5指标达标权重占2.75%,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权重为2.75%;地表水劣五类水体比例、森林覆盖率等权重也为2.75%。不难看出,环境权重远远超过GDP。
在笔者看来,“环境权重远超GDP”这一重要转变将倒逼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发生根本性变化。
在某种程度上,选择“黑色经济”还是选择“绿色经济”,关键在于地方政府;而地方政府在现实中选择什么,则受到考核制度的影响。所以,从官员考核角度扭转发展模式效果可期。相信地方官员在日常监管监督中会做出理性选择,继而会影响到企业发展思维。期待这种考核制度的变革能倒逼中国经济的“绿色”越来越浓郁。
道理很简单,在官员考核指标中,环境权重加大后,各级官员必然要调整发展思路,否则会影响考核结果。如果考核不合格,轻则影响升迁,重则有可能受到追责。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当然,也要注意一些相关方面,比如,相关统计数据必须准确,不能掺杂任何“水分”;考核过程要公开公正,也便于社会监督;根据考核结果要严肃依法依规奖惩,等等。
九州体育辣蛤蜊评论(
/lagala/)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九州体育-半岛都市报) [编辑: 焦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