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屡陷投资骗局谁该反思

2014-12-12 13:29   来源: 齐鲁晚报 手机看新闻 九州体育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文/韩笑

  相关部门不能仅凭一句“提示过风险、老年人容易上当”就可以脱责。针对老年人的心理,社会和家庭都应有所“作为”,更多地去关心关爱老人,让骗子难有“市场”。

  近日济南又有4家投资公司“跑路”,数百位老人辛苦积攒的养老钱一夜间被卷走。各地投资担保公司卷款跑路的新闻屡见报端,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剧情也几乎相似:承诺高回报、用各种方式吸引人投资、老人陷入骗局、发现被骗后报警……老年人投资被骗的剧情在各地重复上演,到底谁该为此负责?

  近年来,投资公司开遍了城市的大街小巷,如同疯长的韭菜一样,割了一茬再长一茬,整个行业处于鱼龙混杂的状态,监管上一直处于“真空”地带。投资公司在工商部门合法注册登记,填写的经营范围是“投资咨询”,暗中却在从事吸收存款、非法集资的事情;金融监管部门则表示此类性质的公司不在他们监管范围之内,他们只管融资性担保公司。如此一来,往往是投资公司负责人“跑路”了,才找到公安机关“寻人”。

  骗钱者敢于如此明目张胆、堂而皇之,瞅准的还是监管的漏洞。敞亮的办公场所、合法登记注册的手续、巧舌如簧的话术,无微不至的“关心”,让一位位老人掉入了精心设计好的陷阱。我们常说“以人为本”,瑟瑟寒风中,这么多老年人站在紧闭大门的投资公司门口等待,相关部门不能仅凭一句“提示过风险、老年人容易上当”就可以脱责。

  当然,老年人屡陷投资骗局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那就是很多家庭对老人的关心不够。现在,人有太多“忙”的借口,无法“常回家看看”,以至于很多时候老人已经将钱打进投资公司账户了,家人还不知道。面对社会上的种种骗局,作为老人的亲人,与其事后指责老人,不如事前多做预防工作。如果家人能在老人“咨询”“投资”之前多点提示,多点干预,类似的骗局可能就会少很多。针对老年人的心理,社会和家庭都应有所“作为”,更多地去关心关爱老人,让骗子难有“市场”。(作者为本报机动新闻中心记者)

  

九州体育辣蛤蜊评论(/lagala/)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编辑: 刘晓明]

相关阅读

投资骗局 反思 韩笑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九州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