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0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2%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2%左右;努力实现700万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促进1000万左右城中村居民完全市民化。《山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即日起至9月4日面向社会征求意见,《规划》中提出了全省将基本形成“一群、一带、双核六区”为主体的城镇化格局,并提出济南、青岛两大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要更加突出。
总体格局 济青是总体格局中的“双核” 根据 《规划》,山东省将对接国家城镇化空间布局,充分利用“蓝”、“黄”两区政策机遇,发挥海陆联动、南北贯通的交通区位优势,融合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西部经济隆起带发展战略,实现区域战略融合和优惠政策叠加,构建“一群(山东半岛城市群)、一带(鲁南城镇发展带)、双核(济南、青岛两大中心城市)六区(六个城镇密集区)”的省域新型城镇化总体格局。
山东半岛城市群由济南和青岛两个副省级城市及11个地级市构成,包含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以及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三个战略区域,是我省城镇化发展的主要载体。在空间布局上,以济青通道、京沪通道、沿海通道为骨干,提升快速交通网络密度,促进沿海门户城市和内陆枢纽城市之间的多通道连通。
为济青城市发展留出余地 对“双核”城市,《规划》要求从城市长远发展着眼,优化济南、青岛城市空间布局,适当超前配置重大设施,为城市发展充分留出余地。青岛作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以环胶州湾地区为中心,以组团布局为主要形态,构建“环湾型、组团式、多层次”的城市发展格局。打造青岛
西海岸新区、胶州湾东海岸现代服务业核心区、北部高端产业集聚区和青岛“蓝色硅谷”,构筑现代产业高地。强化城市功能,大力发展海洋科技、国际贸易、滨海旅游和金融服务等高端高质产业,成为全省对外开放的龙头、黄渤海地区的中心城市。
青岛带动“青潍城镇密集区” 在六大城镇密集区内,“青潍城镇密集区”以青岛中心城为核心,潍坊中心城为副中心,协同胶州、即墨、平度、莱西、诸城、高密、寿光、昌邑、安丘、昌乐、青州等县(市),建设开放合作、陆海统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城镇密集区。加强青岛与周边城市协同发展,构建网络化交通体系,依托青烟威荣、青岛-平度、青岛-海阳-荣成、红岛-胶南城际铁路及胶济客专、胶新铁路,形成放射型城际铁路网,推进烟威潍日与青岛之间交通快速化、通勤化和公交化。同时,发展壮大海洋经济,推进沿海深水大港、临港产业园区和城镇协同发展,重点开发青岛环胶州湾地区、即墨滨海地区、董家口港区、潍坊滨海新区、潍坊中心城区等空间。
交通 青岛2小时直达省内区市 《规划》明确提出强化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支撑,而青岛被定位为我省两大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之一,将加强国际航空枢纽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强化省域辐射带动作用,建设与省域城镇化空间相协调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到2020年,构筑“三横(济青、德龙烟威、菏兖日)四纵(青烟威日、滨临、京沪、京九)”综合运输通道,实现济南至周边省会城市3小时可达,济南和青岛至省内其他设区市2小时可达,快速铁路通达除滨州、东营外的所有设区市,95%以上的县级行政单元在地面交通100公里或1.5小时车程内享受到航空服务,设区市中心城区绿色交通出行比例达到60%。
建设济青高铁对接内陆 《规划》中提出,要建设海陆空联动的国际物流运输体系,提升山东省对外门户地位。济南、青岛、烟台机场为干线机场,威海、济宁、潍坊、临沂、东营等13个机场为支线机场,共同构建开放的航空运输体系。强化青岛港口国际集装箱枢纽地位,联合烟台、日照等港口建设环渤海南部、黄海的物资进出口和国际贸易基地。同时要积极拓展面向内陆的交通通道,依托济青交通走廊,建设石济客专、济青高铁、郑济客专,对接中原经济区和陇海铁路沿线城市。
快速推进沿海运输通道建设,建设青烟威荣城际铁路、青连铁路,促进沿海地区对接长三角城市群。规划预留日照-临沂高速铁路通道,衔接京沪高铁和郑州-徐州客运专线。积极开展渤海海峡跨海通道、中韩铁路轮渡工程前期工作,加强与环渤海地区和东北亚的交通、经济联系。
泰安济宁青岛为全国性交通枢纽 《规划》中明确,构建山东半岛城市群综合交通网络。推动济青走廊扩容和优化,形成济青高铁、胶济客专、胶济铁路客货分线,青银高速和青兰高速两线并行的骨干交通格局。建设德州-上饶、济南-东营、潍坊-日照、龙口-青岛四条高速公路,推进滨临铁路规划建设,增强济青走廊对南北两侧的辐射带动作用。完善省域交通枢纽布局,构筑以济南、青岛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15个地级市为地区性交通枢纽的两级交通枢纽体系。
全省建成200公里轨道线 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上,以轨道交通、快速路为主干,完善城市道路交通网络,提升交通整体效能,构建绿色智能、便捷高效的城市交通体系。加快济南、青岛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做好淄博、烟台、潍坊、临沂等市轨道交通前期工作,力争2020年全省建成运行200公里以上城市轨道交通线。
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 山东2020年1000万城中村居民市民化 在城中村改造目标上,要求统筹推进城中村改造、集体资产改制、村改居和社会保障均等化 “三改一化”。到2020年基本完成6000个左右城中村改造,实现1000万左右城中村居民市民化。在棚户区改造目标上,要求加快推进集中成片城市棚户区改造,优先推进城市建成区内的棚户区改造,有序改造独立工矿区棚户区,逐步将其他棚户区、城中村统一纳入棚户区改造范围。到2020年改造城市棚户区和独立工矿区棚户区150万户左右,使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规划》要求加快编制和实施城中村改造规划,并与住房发展和住房保障规划相衔接。各地要依据城中村改造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制定年度改造计划,合理安排改造项目,统筹布局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倡多个城中村整合改造的开发模式,把城中村改造成为功能完善的城市社区。推进城中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改革。
健全城中村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的养老保险资金筹集机制。城中村村民已实现就业并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继续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其缴费方式、渠道不变。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符合条件者可按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改造后的城中村居民,全部纳入城市社会救助范围,依法享受相关社会救助。加强城中村居民就业扶持,将其纳入城乡就业扶持的重点范围,保障充分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