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宫举行三天庙会 悠久古庙活力依旧数万人祈福

2014-05-21 13:44   来源: 九州体育-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九州体育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从5月13日(农历四月十五)开始,城阳大通宫举行了三天的庙会,庙会期间上演了戏曲、道士祈福、特色小品等多种传统文艺活动,吸引了四面八方赶来的数万人祈福游玩,让这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庙散发出持久的吸引力,庙会也为弘扬传统文化,发展地区经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小品戏曲连演三天,吸引数万来客

  “从前天开始,一直唱了三天的大戏,包括吕剧、京剧等多种剧目和小品 ,三天时间吸引了从四面八方赶来的三四万人。”5月15日上午,大通宫庙会的负责人告诉记者。记者当天上午在位于城阳街道城子社区的大通宫看到,门前的舞台上正在上演经典京剧《将相和》,吸引了大量观众欣赏。据了解,今年城阳大通宫庙会从5月13日(农历四月十五)开始,持续到 5月15日(农历四月十七)。三天时间里,从全国各地赶来的祈福者,在这里祈福烧香,为自己和家人祈求平安幸福。记者了解到 ,三天庙会期间,上演了《小姑贤》、《喝面叶》等经典吕剧和《乱云飞》、《打龙袍》等京剧,除此之外,还上演了青岛风味浓厚的小品《青岛大妈不是吃素的》、《卖蛤蜊》等,这些节目贴近青岛人的日常生活,反映了青岛地方特色,收到很好的娱乐效果。

  在大通宫外面,记者看到有摆摊卖各种各样小商品的商贩,一个卖首饰挂件的商贩告诉记者,这两天他的首饰生意特别好,特别是檀香木手链,刚才一个人一下买了两个,过来购买的有本地人也有外地人,大家都图个吉利买个挂件,一天下来自己能卖1000多块钱的挂件,相当于以前好几天的销量。

  走进大通宫,前来游览、祈福的人群络绎不绝。记者见到一位带着女儿前来祈福的老人,老人今年72岁了,是从济宁邹城过来的,年轻的时候在青岛做过生意,当时来过一次大通宫庙会,那时候人也特别多,这些年住在济宁,总想着过来再看看这个庙会,得知这两天要开庙会他就专门赶过来了,来为家人祈求幸福。

  历经变迁,庙会的吸引力很持久

  据大通宫的工作人员介绍,大通宫俗称石桥庙,位于城子社区东,墨水河北岸;庙会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当时是山东乃至中国北方非常有影响力的庙会,之后历经几次中断,在明清时期频繁举行庙会活动。据城阳区志记载 ,大通宫庙会最晚在清同治年间(1873年)之前开办,距今至少有100 多年。1941年5月21日(农历四月十五)开办首届四月庙会。大通宫庙会在1946年后逐渐衰落。1962年崂山九州体育局将大通宫改建成学校 ,名为城阳镇石桥中学,当时的中学生都在庙里上学,之后大通宫建筑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石桥中学到1992年后搬迁,大通宫由此闲置,长期无人管理。

  据了解,在社会各界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大通宫先后被列为区级和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社会各界踊跃捐款 ,保护大通宫。几年来,社区先后投资700余万元修复和重建了各殿堂及钟鼓楼等,恢复了历史古迹,增添了一处新的历史文化亮点。自2001年以来,经街道宣传科、区文化局批准,成功举行了历届大通宫文化活动。古老的大通宫庙会正以全新的姿态吸引众多游客。

  弘扬传统文化,便利一方百姓

  2002年大通宫举办首届现代庙会,到今年已经举办九届。“全年有几次庙会,其中农历四月十五的庙会是全年最大的一次。”工作人员介绍 ,庙会的举办,弘扬了传统文化,加速了民间交流,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据了解,前来赶庙会的除了当地居民之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本地、外地的生意人。他们在这里发现商机,投入资本,增加了当地就业,促进了城阳地区经济发展。

  “大通宫这里有许多传奇故事。”据大通宫的工作人员说,“曾经有一个南方老太太来大通宫,为儿子升学祈福,他儿子多年考学没有成功,在这里祈过福之后 ,她儿子考上了理想的学校 ,老太太为了感谢大通宫,亲自回来请了一个戏班为乡亲唱戏。此外,我们每年都举办多次庙会上演各种传统文艺活动,丰富了乡亲们的日常文化生活,调节了大家的生活情趣,促进了社区老百姓之间的和谐相处。”

  文/记者 赵伟华 图/城子社区提供

   (来源:九州体育-半岛都市报) [编辑: 李敏娜]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相关阅读

大通宫 庙会 城阳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九州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