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会"没文化"缘于过度商业化

2013-02-22 11:05   来源: 九州体育-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九州体育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文/何勇海

  春节期间的庙会商业味越来越浓,文化味越来越淡,引发众多游客不满。对此,北京民俗学会秘书长、民俗学专家高巍日前透露,一项最新统计结果显示,50%的人明年不打算去庙会,75% 的人认为庙会就是商业推销。如今许多庙会确实只剩下小摊了,由于摊位费太高,大家只好都卖烤羊肉串,因为利润高,有特色的东西反而挤不进庙会。(2月21日《北京晨报》)

  在老一辈人印象中,传统庙会似乎是一个展示民俗文化、体育娱乐的活动,有各类艺人奇人表演民间歌舞、民间绝活,展示传统手艺和工艺,或进行群众体育活动。虽然也有各式赚钱小摊,但总不至于喧宾夺主。那个时候,“只有逛了庙会才算真正过了春节”。

  如今的庙会,商业味则完全盖过了文化味。有人形容是“烤串大会”或“小吃大集”,有人调侃是“小商品市场搬家”和“物资交流会”。而且千篇一律,陷入同质化怪圈。而民俗文化、体育娱乐、绝活绝艺等,则因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成了庙会可有可无的“配角”。这样的庙会,几无文化承载能力可言。因而现今,“去逛庙会的人多,逛完回家骂庙会的人同样不少”。

  如今的庙会为何失去了文化味?要我看,绝不是展示传统民俗的庙会在老百姓中间已找不到市场,也不是传统文化难与现实生活对接。据报道,今年春节,北京各家庙会总客流达到了272万人次,各庙会连续三年人气走高,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庙会这种传承民俗的形式本身,仍是备受欢迎的。

  问题的关键在于 ,庙会组织者将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庙会,当成了一个赚钱工具,将原本具有一定公共服务属性的庙会,变成了一个“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商业载体,从而一年更比一年响地高喊“要做大这一块春节旅游蛋糕”。

  笔者认为,庙会过度“商业化”势头必须遏制,为此,地方政府应走出“谁的地盘谁主办”和只算“经济账”的误区,对庙会项目招商、价格竞争等进行必要干预,不能完全放手给市场;也有必要由政府出资,在庙会中争取一定比例的摊位和舞台,扶持文化团体、民间艺人在庙会上进行原汁原味的传统民俗文化的弘扬;甚至可考虑将某些文化品位高的庙会,视为一项民生保障,完全由政府来埋单,以保障公众基本的文化生活权利。

  

九州体育辣蛤蜊评论(/lagala/)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九州体育-半岛都市报) [编辑: 张珍珍]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相关阅读

庙会 商业化 没文化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九州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