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大院将变民居陈列馆 棚户区生活风貌免费看

2014-02-20 08:26   来源: 九州体育-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九州体育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居民搬走大院已闲置14年

  崂山大院原来有居民412户,1162人。在二十世纪初的时候,因为与曾经的崂山烟草公司相邻,青岛人便习惯地称这里为“崂山大院”。“崂山大院就是崂山卷烟厂的宿舍,是当年社会底层人、贫苦人居住的地方,生活条件很差,甚至几百个人共用一个厕所和水龙头。”青岛著名文史专家鲁海说。

  市政协委员、青岛市民俗博物馆馆长石建民告诉记者,1998年初,市委市政府表示决不把棚户带入下一个世纪。“当时,全市的棚户区已经改造得差不多了,崂山大院成为最后改造的一批。”得知这一消息,很多人呼吁把崂山大院保留下来,作为一个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居住遗存向后人展示。1999年,时任市人大副主任的李乃胜曾做过“保留崂山大院一部分,组建城市民俗村”的指示。时任市委书记的张惠来亲临现场视察,对筹建民俗村事宜也给予高度重视。

  当年,青岛市文物局以青文物字(1999)0032号文件《关于利用原崂山大院局部房舍筹建“青岛市棚户区旧址陈列馆”的请示》呈报市政府,并迅速得到批示,当时,青岛市文化局把崂山大院交由市民俗博物馆代管。2000年之后,青岛市文化局曾经多次尝试把崂山大院建成“民居陈列馆”,但都因相关证件及资金等原因而一直没能成功。

  “说到崂山大院,我算是办过一件‘坏事儿’啊!”今年83岁的鲁海提到崂山大院,立马显现出十分后悔的样子。据他回忆,上世纪 90年代,当时市政府说要建海信立交桥,一些领导以及一些社会人士都希望能够将崂山大院保留下一部分,作为一个城市民俗建筑的标本。

  “当年大家都说崂山大院是青岛的典型建筑,那时候,我说了句‘崂山大院不是青岛建筑的代表,里院才是青岛建筑的典型代表’,并且登在了报纸上。”鲁海自责不已,“现在想想,我还是希望崂山大院能再现青春,搞个民居陈列馆,让现在的人都能看看当时的旧房子,然后珍惜现在的生活。”

  陈列馆将原生态保留老房

  据石建民介绍,目前崂山大院民居陈列馆的建设方案已经初步形成,未来民居陈列馆将分为三个功能区,分别是基本展览(陈列)区、民间工艺展演区和风俗小栈功能区。

  在基本展览(陈列)区,将在陈列馆入口右侧竖立30米展墙,设置棚户区改造成果展区,通过灯箱和图片,展示青岛民居的特色、型制、演变以及棚户区改造成果等内容。“这个展墙的上方,你能看到外边建起的高楼大厦,这是在原来棚户区的基础上建成的。在里面,你还能看到原来的棚户区,这样今昔对比的设置,能加深人们的印象。”石建民说。

  石建民说,在这个区域,还将保留棚户区的原貌,包括原来的房子以及里面的生活设施,“我们想通过这个来再现老青岛人的生活形态,展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青岛市民的居住状况。”

  “这里一定要保持原生态,就是原来的老房子,可能会进行一些整修,但一定会修旧如旧。就是想通过这个,来让人们知道,老青岛人是怎么生活的。”石建民说,这里的房子从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开始建造,到改造前,各个历史时期的房子都有,这本身就是青岛历史变迁的一个象征。”

  而在民间工艺展演区,将由民间传统手工艺人,进行民间民俗工艺展演。“就像天后宫现在做的那样,我们要将纺线、织布、剪纸、印制木板年画等传统手工艺集中在一起展演。”石建民说,这样一方面可以系统地整理、保留这些传统手工艺,另一方面通过现场动态的展示和观众形成互动,使观众更多地了解青岛本地的传统手工艺,从而起到了传承和宣传的作用。

  除此之外,陈列馆还将设立一个风俗小栈的功能区。石建民说,以后会在这个功能区还原老青岛的生活场景,比如当年的小吃、茶坊、拍卖行等。“这里在南山市场附近,我们还会还原当年赶集的情景,会有真人在这里做买卖,就像老青岛一样。”他说,在这里甚至可以还原当年一些小孩童年的游戏,像打板、滑车、滑冰、铁环之类的,“很多年轻人可能已经不知道了,但这些也是很重要的民俗。”

  石建民告诉记者,青岛市文广新局一直对崂山大院非常关注,已经开始一些前期的工作,等陈列馆建成后,将会作为青岛市民俗博物馆·民居陈列馆免费向市民开放。

  记者 周超  朱薪雨 实习生 孙丰硕  

   (来源:九州体育-半岛都市报) [编辑: 江海峰]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九州体育

商讯

公告>

楼市动态

更多

频道推荐

山东 | 青岛

互动

社区 | 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