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当空追潮打海蜇 一天干15个小时汗流浃背

2013-08-02 06:18   来源: 九州体育-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九州体育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张正欣、张子荣叔侄俩将海蜇拖上海面,接下来用手一个个拉上船舱。



  

打海蜇间隙 ,身穿塑胶连体衣的张子荣补充水分。



  

54岁的林讯志加工海蜇,衣服已经被汗水湿透。



  

林泽品穿着大背心,整理刚煮好的海蜇里子。



  在崂山头以北的海域,有一条自然形成的海底深沟,是海蜇繁衍、生长的聚集地。崂山区王哥庄街道黄山社区的渔民每年7月至10月就在这里捕捞海蜇,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出水价最低几分钱一斤的海蜇皮经过“72变”,变成了市民餐桌上的美味,可谁又真正能够体会渔民们顶着近40摄氏度高温劳作的坚毅和汗水。8月1日,记者跟随黄山社区人,体验了海蜇从捕捞、分解、腌制、加工的全过程。

  张正欣、张子荣叔侄(黄山社区渔民)

  38摄氏度高温身着连体胶衣
 

  8月1日12时20分,烈日烘烤着黄山社区,此时记者手中的温度计,水银柱逼近“38℃”。54岁的张正欣和侄子张子荣套上不透气的塑胶连体衣,为又一次出海做准备。

  黄山社区300户居民中有 100户左右从事海蜇捕捞,拥有渔船40多艘。两家的顶梁柱结成对,成为一艘打海蜇渔船的主人。

  “我们这片海每天大概有三次明显的潮涌。”张正欣一边把篮子 、桶扔进船舱,一边给记者介绍,船要在潮水最满时开到捕捞海蜇的地点,等待落潮时拦住随着潮水而来的海蜇。

  船平稳地驶向大海深处,虽然有微风袭来,但仍挡不住骄阳的火热。20分钟过去了,张子荣的汗顺着脸颊哗哗流下,抹了一把汗,他说“都习惯了”。

  渔民们早已将“浮漂”放在水上,下面挂有 80米长、垂直在海里20米深的网墙,并坠有石头。“有海蜇来了。”向着叔侄俩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一个直径接近1米的大海蜇漂浮在海面上。

  将石头拎起来,原本竖着的网成为了一个“兜”。眼瞅着“胜利在望”,叔侄俩使出了浑身的力气,抬上了这上百斤的大海蜇。一屁股坐在船上,张正欣脱掉了胶鞋,里面倒出来的竟是汗水,“实在是太热了”。

  林讯志(54岁,海蜇腌制、加工二十多年)

  一天干15个小时,汗流浃背


  当渔民在海上打海蜇时,岸边还有一群人,他们也忙不停,那就是海蜇腌制工。

  顺着黄山社区的海岸线,记者看到一个个腌制池,这就是海蜇腌制的地方。上午10时许,54岁的林讯志正在他的“露天办公室”劳作,而一顶小草帽是他唯一的遮阳工具。

  深深地弓着腰,将每个最轻十几斤,最沉几十斤的海蜇倒入池子里,他没有时间擦流下的汗,更没空理会已经湿透的的确良衬衫。

  一边扔海蜇,一边撒入盐和明矾。“一般100斤海蜇需要20斤盐,再加入大约四两的明矾。”林讯志说,这些量全靠手感和经验来决定。 由于海蜇的捕捞者每天要出去三趟,林讯志的工作时间也延长到了15个小时。“还得不停地翻,不然盐就会不匀。”他说,经过第一次七天的晾晒和第二次十几天的晾晒,原本10厘米厚的海蜇皮将会变成1厘米左右。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相关阅读

海蜇 出海 丰收季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九州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