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正“冤案”不该总是如此艰难

2013-04-10 16:11   来源: 九州体育-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九州体育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文/杨祥玺

  针对近期媒体有关“梅吉祥、梅吉杨案”情况的报道,上海法院、检察院表示,上海司法机关高度重视,已组织专门力量,对该案历次复查情况进行梳理,并将依法就相关问题做进一步核查。“梅吉祥、梅吉杨案”是于1995年7月6日发生的一桩轰动整个上海滩的杀人案,梅吉祥因故意杀人被判死缓,弟弟梅吉杨作为从犯被判12年。上海退休高级检察官刘炳华近日通过媒体表示,他奔走7年找到了能找到的所有证人,判断自己已追到了极可能的真正凶嫌。(4月9日《京华时报》)

  18年了,梅吉祥身陷囹圄,高血压、心脏病、胆囊炎等多种疾病缠身,弟弟梅吉杨虽然提前出狱,但家已分崩离析。为此案奔走7年的退休检察官刘炳华,在穷尽了司法系统内救赎的一切可能之后,终于决定打破沉默,向媒体公开这一“冤案”,并最终得到了上海检方的回应。对于梅氏兄弟来说,正义虽已迟到,但终将降临,可岁月流转,青春难再,他们的命运和人生轨迹已经永远改变,让人不得不感慨,这条通往正义的道路,未免太过崎岖和艰难

  18年了,监狱中的梅吉祥从未放弃申诉,983封从监狱寄出的申诉信件,诉说着他的冤屈和期盼。其亲人、律师、检察官和相关司法界人士也上下奔走,却始终无法为梅氏兄弟讨回“清白”。似乎“错案”一旦铸就,翻案就几无可能,在某种程度上,“翻案”一词甚至已成为司法领域人人避讳的“大忌”。这些年来,从佘祥林杀妻案、赵作海杀人案再到浙江张氏叔侄奸杀案,几乎都是最终依靠“死者复活”“真凶归来”等极小概率事件才得以洗脱冤屈,这不能不让人怀疑,司法系统内部的案件自查自纠机制难道形同虚设?

  为此案奔走7年的检察官刘炳华说,他在这个案件中,“深深感受到了案件纠错机制启动之难”。原因无他,正如别人所劝他的那样,“你要考虑成本,救一个人,要毁掉这么多人”。况且,他要翻的还是一桩被收入教科书的“名案”,3位承办者后来升任为处长,且都占据了关键岗位,翻此案即意味着一次颠覆,自然压力重重。

  由于法律工作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司法机关理当在办案时精益求精,尽最大努力减少冤假错案的发生。但是,任何工作都不可能确保万无一失,也不会有永不出错的警察、检察官和法官,从这个意义上说,司法机关更应该有主动纠错的认知和勇气。判错了案子、冤枉了好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对明摆着的错案故意回避和掩盖的心照不宣和默契。倘若“冤者”的血泪和控诉,律师和检察官的良知、勇气和坚持,都无法撞破这种默契,无法打败这种普遍存在的潜规则,这才是我们最大的悲哀。

  培根曾说:“一次不公的判决,其恶果远甚于十次犯罪。犯罪虽是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的审判则摧毁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近段时间以来,随着多个冤假错案的陆续翻案,公众对此类事件的关注度持续提升,对梅氏兄弟给予了很大的关注,我们希望,随着上海检方的介入,梅氏兄弟能尽快洗脱“冤屈”,我们更希望,司法机关能借此进一步完善和严格执行案件纠错机制,及时主动地纠正冤假错案,并适时对外公开,真正还法律以公正与尊严,维护法律的神圣和权威。  

  

九州体育辣蛤蜊评论(/lagala/)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九州体育-半岛都市报) [编辑: 林永丽]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相关阅读

冤案 艰难 杨祥玺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九州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