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迁后的生活
小区人情味特浓
这么长时间过去了,居民回迁后的日子过得怎么样?通过相处,记者了解到,居民对回迁后的生活居民还是满意的,最让人羡慕的是,回迁小区的人情味特别浓,不管老少出门都亲切地打招呼,就连过来租房的外地人也很享受这股热乎劲儿。
“地肯定是没法种了,可我又没什么技术,工作难找,以前干环卫工,现在我在小区干保洁工,活儿不累。”王修仁说,他在小区当保洁工已经一年多了,像他这种情况的,小区里还有20多人。
记者跟着王修仁体验了他的工作。“也没什么硬性规定,没事我就在小区里转悠,看到垃圾随时就清理了。”王修仁使用的工具很简单,一根木棍上面绑着一个袋子用来装垃圾,还有一把扫帚。
陪王修仁工作的一天里,记者感觉到了亲切。居民见了他都会打声招呼,“给自己的小区打扫卫生,干得挺自在。不过现在串门不太方便了,以前到邻居家直接就进去了,现在进门还得换拖鞋,麻烦。”
还能去广场活动
在小区的小广场上,记者还与10多位居民聊了天,他们为人都很朴实。
55岁的苏桂菊原是佛耳崖社区的居民,安置房建好后,她家分到了三套房子。自己住一套,另外两套租了出去。
搬到百合花园以后,苏桂菊和老伴感觉都挺满意的。“老伴的身体不太好,医生建议他常锻炼锻炼,小区里正好有个健身场所,每天早上他都过去在健身器材上活动一下筋骨。”苏桂菊说,以前住村里哪会有这个条件?“以前环境不好,但现在这个小区绿化好,空气新鲜,在里面走走心情也能变好。”
苏桂菊已经退休了,平常没事就在家里看看电视,要不就出来和邻居聊聊天。“过年过节的时候,物业或者居委会还会请青岛文工团的人过来表演,唱戏、唱歌、跳舞,啥都有,我们生活丰富多了。”
旧房变新房,居民内心得到了满足,文明程度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可垃圾乱丢、公共设施被破坏、房子漏雨没人修……在与他们对话时,记者听到小区里仍存在一些问题。“说实话,住在这么好的小区里,却有这样的行为,我们居民都感觉很不应该。可这都是以前在村里住养成的老习惯,一时不好改。”居民苏女士说,不过幸运的是,通过居委会、物业对精神文明进行宣传,现在的情况已经比原来好了很多,但还是应该继续努力,改掉那些不好的习惯。 文/图 记者 尚青龙 实习生 孙颖
◎这些坏习惯还得改
住在被誉为山东省最好的城中村改造安置区,居民是知足的,但这不代表没有问题,在采访时,居民向记者抱怨了一些问题。
垃圾从楼上往下扔
作为小区里的保洁工,王修仁说,现在小区里居民丢垃圾的习惯不太好。小区里都摆放着垃圾桶,可是有的住户不愿多走路,直接把垃圾放在楼道里,“整天下楼,他却不拎下来,就等着保洁工给他打扫。要是没人管,有的都放臭了。很多都是厨房里的垃圾,腐臭的汤水沿着楼道往下流,整个楼道都是臭的。”
“还有的已经把垃圾拎下来了,结果放到一楼楼道口,就差了那么几步,却不把垃圾往垃圾桶里扔。还有的楼道刚打扫过了,结果一个居民上楼嗑瓜子,随吃随扔,楼道接着就都是瓜子皮了。”王修仁说,这些还不是最严重的,最过分的是有的住户直接从楼上往下扔垃圾,从六楼扔垃圾,扔下来垃圾袋就破了,垃圾弄得满地都是,非常影响环境。
破坏小区设施
在小区闲逛的时候,记者注意到,很多楼座的大门都是敞开的,外人可以随意进入。楼下的送报箱有的已被损坏,进入楼道内,记者看到两侧的墙壁被人弄得坑坑洼洼,顶楼上个别住户堆了一些废旧物品。
废旧物品也不仅仅是堆放在楼道里,不少住户的露天阳台上也堆放着一些废旧物品,而在居民楼前后的一些角落里同样会堆放着一些。
居民田先生跟记者说,“没办法,俗话说,破家值万贯。其实,居民什么东西都不舍得丢 ,不管以后还能不能用得上,只要还没坏,能留着就留着。可楼房不像以前的老房子,家里放不开只能放外边。”
楼下都有送报箱,送报箱的质量也挺好的,可有的送报箱被人为破坏了,有的报箱上面的锁直接被卸了下来。
随意装修闹矛盾
居民王先生在政府部门上班,他跟记者说,大家都知道房屋的结构是不能随便改的,可是,有的居民不管不顾,装修时很随意。
“以前都是一家一个院子,房子想怎么改都没人管,可现在住的是楼房,有的居民还是觉着自己的房子想怎么改就怎么改,想砸哪儿就砸哪儿。”王先生说,这种情况最开始的时候比较严重,当时居民刚回迁,因为装修闹出了不少问题,上下楼居民之间闹矛盾,物业出面调解,不过还是存在这种情况。
再就是装修产生的建筑垃圾往楼下面一堆就不管了,问是谁家干的,没一个人承认。
(来源:九州体育-城市信报)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