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收入而荣耀——给个厂长咱都不愿换
1979年,从没摸过车的王玉明从蔬菜公司调到市客车出租公司后,经过三个月的培训,没办任何手续,就开起了俗称“小兔子”的机动三轮。“方向盘和自行车车把一样,拐弯很费劲。”今年51岁的王玉明介绍说,由于发动机就在座位底下,夏天特别热,而且生意也主要以拉货为主。1985年,该公司进口了一批高档皇冠,他才真正开上了专门拉客的出租车。
“除了在站点候客之外,我的车主要是当婚车用。”王玉明介绍说,当时用出租车嫁娶新娘非常时髦,在好日子里,婚车总是特别难定。“按照习俗,婚车总是成双的,而且要在中午12点之前把新娘接到家。”王玉明说,五一、十一车辆繁忙的时候,他们两辆车一上午要接送七八家人。通常情况下,调度员提前把几对新婚夫妇的线路图调整好,两辆车分头行动,先各自把新郎送到新娘家,再会合到一起去接。由于婚车难预订,很多人提前一两个月就把订金 、出车费送到公司去,甚至找朋友亲戚帮忙,他的不少老同学就是找他帮忙预订到车的。
上世纪70年代末的"老上海"出租车。
“1979年我的月工资是30元,1985年是90元,比一般工人和政府人员都高,1990年月工资是100元,这在当时很厉害了。”王玉明说,由于婚车需求大,来往青岛做生意的人逐渐增多,经常出现有人求着出租车驾驶员出车的情况。“包车出远门,吃住咱都不掏钱,老板上车先给放盒好烟,手里钱也不比别人少。说实话,那时当个出租车驾驶员,就算是给个厂长也不换。”王玉明说。
“1992年,出租车公司把车辆承包给个人后,由于车辆增多,一些新驾驶员也加入到出租车行业。有的驾驶员培训了一星期之后,要上路之前还问队长,该往哪里开,队长就说了,哪里人多你就往哪开。”徐建国回忆说。尽管一开始谁也不知道该咋干,但是富裕起来的小老板们、个体户和已经接受了出门打车的老百姓,很快让原本开车找乘客的驾驶员尝到了甜头。
“当时车辆都有计价器了,但是大家都不打表,都是上车前议价。”王玉明说,在当时驾驶员挑客都理直气壮,“赚多少钱也忘记了,这么说吧,只要好好干,一个人开车养活老婆和两个孩子,没有多大问题”。对此,青岛市出租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杨林也表示,在1985年至1992年期间,只要驾驶员好好干,在市区买上房子是不成问题的。
市运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1987年政府统一给出租车安装计价器,不过车票仍然是手撕票据,1989年出租车统一安装了出租的顶灯。1993年,俄罗斯拉达出租车因为车价便宜杀入青岛,占据了出租汽车市场的半壁江山。到1993年底,青岛市区共有出租汽车经营单位63家,出租汽车4874辆,其中个体出租车400余辆。
到1996年时,出租车难于管理和规范的问题逐渐呈现出来,市政府决定实行市场拍卖和有偿使用,全市出租车数量达到了6600辆,经营单位105家。也就是从1996年开始,市区出租车统一成上灰下红的颜色,并统一成以“鲁BT”打头的车牌号,岛城出租车进入了稳定、健康发展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