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当首批9辆“老上海”(上海牌汽车)驶上岛城街头时,多数青岛人还不知道出租车是怎么回事;1983年,高档的尼桑、皇冠出租车贴出“摇手即停”时,居民们看到它却打不起;1997年之前,市民还不知道什么叫做拒载,甚至认为驾驶员挑客是理所当然的事……如今,这一切已经成为往事。目前,全市已有1万多辆出租车,从业人员16000多人,市民打车已经习以为常,整个出租车行业也进入了健康发展时期。
■因开车而荣耀——咱开的车都是“副部级” “首批9辆出租车都是‘老上海’,按照行政级别的配置,这属于副部级,青岛市委书记的坐驾也是这个车型。”12月6日下午,本市首批出租车驾驶员、现任青岛市出租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建国介绍说,1979年全市的轿车也就百八十辆,而普通老百姓拥有一辆大金鹿自行车就是非常有面子的事,出租车的珍贵就可想而知了。
1992年,青岛市出租汽车公司率先更新的红色桑塔纳轿车。
“哗啦啦啦啦,下雨了,看到大家都在跑;啪啪啪啪啪,计程车它们的生意是特别好……”这是上世纪80年代的一首流行歌曲。可在最初,青岛的出租车是没有计价器的,一般收费都是看汽车行驶的里程。徐建国介绍说,最初的“老上海”和机关车辆没什么区别,车上没有特别色,牌照和普通车辆一样,没有空车灯也没有计价器。“当时老百姓都没有出租车的概念,车开在路上没人敢招手。”徐建国表示,正因为此,车辆最初主要是供给政府部门会议包车和经商办事的人使用。
“这在当时绝对代表了城市的形象和档次,因为有‘老上海’出租车的,只有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 。”徐建国告诉记者,1979年山东省委在青岛开常委会,除去省委书记之外,其他几名常委坐的就是该公司的5辆出租车。“我开的是14-11483号出租车,拉的是军区司令和团省委书记,后来建设部、农机部在青岛开会,我的车上坐的都是副部长。”徐建国回忆说。
没有包车任务的时候,驾驶员就到站房和站点候客。火车站、长途站、大港客运站、台东邮电局等地都是他们的站点。一般单位要车都是打电话到公司,然后由各站点的调度进行分配。“在火车站有时候一天能拉三五个人,有时候一天也没有一个。”作为青岛市首批驾驶员之一的王玉明说,1979年出租车起步价是2元,每公里再加0.4元,但是除去有急事出公差的人或者经商人员外,一般的老百姓绝对不敢坐。
记者从市运管局客管处了解到,在1979年4月,当时的市公用事业局组建了第一家出租汽车公司,即“客车出租公司”,购置了崭新的上海牌轿车9辆。到1980年4月,客车出租公司与客运服务处合并,改称为青岛市客车出租公司,该公司仍然属于国有企业,除去既有的9辆上海轿车外,又增加了30辆菲亚特轿车、6辆老式轿车和170辆机动三轮车。1985年之后天鹅出租、旅游出租先后成立,购进了尼桑和皇冠等新式出租车,部分个人购置的菲亚特、伏尔加、波罗乃兹等低档次轿车也参与了出租车营运。在1992年之前 ,本市只有客车出租、天鹅出租和旅游出租三家公司,出租车只有 1000多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