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暗访“乞丐旅馆” 乞丐娃问题,多年以来一直是社会努力解决的重点,也是媒体关注的焦点。从 2006年 1月 2日起,本报记者就开始了一系列关于乞丐娃生存状况的调查,本报记者刘红还化装成打工妹,住进这些乞丐娃们居住的旅馆,利用三天的时间将这些孩子们令人心酸的一幕幕展现在读者面前,同时也揭开他们所谓的爸爸妈妈的真实面目。 旅馆里住了很多乞丐娃娃(摄于 2006年 1月 3日)
■一路跟踪发现乞丐旅馆 “那个乞讨的小孩也就是一岁!”“那些大人根本就不像这些乞丐的妈妈!”“大冷天在街头乞讨的孩子实在是太可怜了”……本报接到众多好心市民的电话,记者从 2006年 1月 2日开始了一系列走访、跟踪、卧底乞丐旅馆的调查。
当天上午 8时,记者在台东一带找到一个抱着孩子乞讨的妇女,记者看到,那个只有一岁多的孩子,在寒风凛冽的街头,不住地向过路人伸出已经冻得通红的小手,渴了,“妈妈”就给他喝口用瓶子装着的冷水。
记者通过附近的居民、网点的业主等了解到了她们的乞讨时间,来回所经过的路线,通过两个多小时的走访,记者了解到这个抱孩子的妇女,已经在这一带乞丐好几年了,而该妇女怀里的孩子也换过好几个,其中有一个大点的孩子,已经单独出来“工作”了,她们每天大概 6时多来这里乞讨,有时候是好几个抱孩子的妇女一起来,每天晚上 7时左右,就开始沿着威海路往长途站方向走去。经过一路跟踪调查和热心市民提供的线索,记者终于发现了位于四方区康宁路的乞丐旅馆。
旅馆就隐身在这条巷子里(摄于 2006年 1月 3日)
■乔装打扮骗过旅馆老板 为了掌握这些乞丐婴儿的真实生活情况,本报记者刘红第二天化装成打工妹住进了这家旅馆,不顾旅馆里又脏又差的环境,在三天的时间里,了解到的情况即让人心酸又令人难以置信:这里竟然住着四十多个乞丐,来自不同的省份,最小的只有 9个月大,从来没见过“母亲”给孩子喂过一口奶,每天只是给孩子下点儿面条,而有的乞丐已经六十多岁,光在青岛的乞讨史就有七八年,而他们当初抱来的乞丐婴儿,现在已经长成乞讨少年。
“钱都给妈妈了”“害怕妈妈打我!”……记者了解到,许多乞讨儿每天能要到一百多元钱,然后交给他们的“爸爸”“妈妈”后,才能换到晚饭,一碗面条或者饭店的剩饭。
面条是 9个月大娃娃的主食(摄于 2006年 1月 3日)
■揭开幕后乞丐娃花钱雇 同时记者也证实了市民的种种怀疑是正确的,这些乞丐爸爸妈妈们,并不是孩子的真正父母,而是他们交给孩子的生身父母一部分钱后“租”来的,孩子乞讨的钱,则按照比例和他们的亲生父母去分。而这些孩子们一年乞讨来的钱,远远超过他们亲生父母的“收入”。
记者卧底调查的情况见报后,引起青岛市有关部门的重视,同时也引起社会的强烈凡响,以至那些乞丐们为了躲避风头,赶在报纸刊发当天,就都收拾行李离开了青岛。
同年 3月份,中央综治办提出了 2006年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设想, 2006年全国各地要全面实施“为了明天———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程”。将整治操纵流浪儿童乞讨和教唆流浪儿童犯罪的团伙及黑恶势力列入当年的工作重点。并且首次将欺骗、胁迫、利诱等手段组织未满 14周岁的未成年人乞讨,最高将被判处七年有期徒刑的规定,列入刑法修正草案并开始实施。本报记者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