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 9月 20日,半岛都市报上刊发的一篇《浮山脚下惊现卖血团伙》的新闻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这篇稿件无论从新闻策划到记者采写 ,再到社会效果来说,都在半岛都市报新闻报道史上堪称为一篇难得的佳作。当时记者采用了卧底暗访手段,直接打入团伙内部,三天三夜后终于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作为直接参与采写的记者,至今回忆起来还是感触颇多。
卧底三天铲除血霸 2001年 9月 20日,半岛都市报上刊发的一篇《浮山脚下惊现卖血团伙》的新闻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这篇稿件无论从新闻策划到记者采写 ,再到社会效果来说,都在半岛都市报新闻报道史上堪称为一篇难得的佳作。当时记者采用了卧底暗访手段,直接打入团伙内部,三天三夜后终于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作为直接参与采写的记者,至今回忆起来还是感触颇多。 2001年 9月 19日晚,警方将卖血团伙一犯罪嫌疑人带走。
■精心准备化装成吸毒者赢得信赖 当记者得到青岛浮山的山脚下隐蔽着一个具有黑社会性质的卖血团伙的报料后,立即向时任社会新闻部主任的赵衍军同志进行了汇报,赵主任觉得这一新闻线索非常有价值,因为当时正值全国对河南一带通过血液传染艾滋病的事件的报道,在向报社领导作了汇报后确定了卧底暗访的采访思路。
2001年 9月 17日,我和同事王林扮作卖血人员,几经周折终于和血头“丁老大”接上头。当天下午我们两人在浮山上一个十分偏僻的山沟里见到了这位血头,当时站在我们面前的这位“老大”可谓是凶神恶煞般人物。他一见面就用怀疑的目光直盯着我们,为了不引起对方怀疑,我当天也穿得很邋遢,当时丁老大恶狠狠地问我,“你干什么的?为什么过来卖血 ?”我灵机一动,告诉他 ,“我过去一直吸粉,最近家里实在没有钱了,才过来卖点血买点货急用”。经过再三盘问,丁老大才相信了我。接着他就把我们带进了山里。
■惊心动魄与血头周旋斗智斗勇 当天下午6时许,我们终于来到了一处十分隐蔽的一片平房里。这里环境十分恶劣,里面养着几只凶恶的大狼狗,里面住的人更是形形色色,而且是男女混居。随后,我们又见到这里的核心人物丁老大的弟弟丁老二,这两个家伙长得几乎一模一样。他负责这些人员的生活,丁老二把我领到一间破旧的房间里,大声吼道:“你晚上就住在这里,没有事别乱动,要知道这里的规矩,不老实就废了你!”我只好按照他的吩咐住下了。同时自己深知道自己担负的任务,趁他们不注意,便主动和里面的人打招呼,了解到了里面的一些具体情况。
夜间整座山上沉寂得令人可怕,房间里闷热难熬,而且蚊虫肆虐,不时听到有一些人在院子里撒尿的声响,我一夜没有合眼。第二天一大早就听到丁老大的吆喝声,原来他在组织一些人到血站去卖血。随后就见到他领着五六个人走了,直到上午 10时左右才回来。
9月 18日一早,我忽然接到丁老大的命令,要我去血站抽血化验。无奈之下,我只好和另外一个刚来的妇女到了中心血站,在路上丁老大一再要求我们到了血站什么都不要说。等抽血完毕后我又被送进了那片房子里。
■大功告成卖血团伙终被一网打尽 9月 19日,我找了个理由跑到了山下,立即和市南公安部门取得联系,将了解到的情况向警方作了汇报。在发稿件的当晚,记者引领市南公安人员将整个山脚进行了布控,并进行了抓捕,将卖血团伙一网打尽。
因为血液的来源事重大,当稿件见报后,在社会上引起了轰动,同时也引起了政府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当天上午,青岛市政府组织了由主管副市长主持的新闻会议,对有关情况进行了通报。同时,市卫生局也召开了紧急会议,对一些工作中的漏洞进行了调查,对失职人员进行了调查处理。
好的新闻需要记者付出汗水甚至鲜血。因当时居住的这些人员都是一些来自各地的闲杂人员,居住环境恶劣,很可能带有传染病,再加上这些组织者具有一定黑社会性质,所以具有很大的危险性,但当时记者想到的完全是如何把事情真相调查清楚,把新闻报道做得更加真实充分,早已将自己的生命安全置之度外了。本报记者陈修华
■新闻背后:“血头”和记者是“邻居” 一篇成功的报道反映的不仅仅是发表在报纸上字面的东西,现在想起来这次卧底其实还有很多幕后的东西值得再提一下。
这篇稿件所揭露的是操控着一批“血虫”的卖血团伙,记者在与他们这一伙人周旋时也确实怀着一种恐惧的心理。尤其是在卧底期间,心理压力相当大,甚至多次想到提前溜走,逃离那个肮脏的地方。2001年 9月 19日晚,警察将这伙人抓获后进行了讯问,当警察问“丁老二家庭住址”时,对方的回答竟是潍县路,而本报当时所在地也正是潍县路(潍县路是一条比较短的路)。没有想到,自己冒着巨大危险卧底黑窝暗访的血头,居然和自己是“邻居”。这种巧合,实在令人心惊。
此外,稿件刊发出来后,我也没能松口气,因为自己几天几夜都和一群卖血的“血虫”居住生活在一起,那里环境恶劣,人员身份来路不明。而且很多都是男女混居,极容易传染各种疾病。另外,我当时还亲自参与了抽血化验等……这些都不能不令人担忧。随后的几天里,我还对此心事重重,多次想到医院去做个全面检查,但后来因为工作太忙就错过了。不过好在幸运一直到现在也没有出现什么“遗留问题”。
稿件刊发后,引起了有关部门高度重视,青岛市卫生局有关领导专门到报社找我详细了解当时采访的有关情况,调查中心血站在管理上出现的漏洞及有关责任人。我将采访到的全过程的情况如实反映。我后来了解到,有关部门根据我的反映也对有关情况进行了调查,最后对相关责任人也进行了处理。本报记者陈修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