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故事|市北青年蒋炆劼:从军营尖兵到AI创业者

2025-09-16 13:48 大众·半岛新闻阅读 (2887) 扫描到手机

电脑上,捷豹汽车呼啸而来,仿若下一秒就冲出屏幕;“数字西安文旅”再现古典雅致的绝代风华……这些看似风格各异的AI设计佳作,均出自市北青年蒋炆劼之手。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位在AI视效领域崭露头角的创业者,竟然曾是一名驻守西北戈壁的武警战士。从绿色军营到科创世界,从祖国边防守卫者到扎根市北的创业者,他,有怎样谜一般的故事?

绿色军旅生涯:磨出钢铁意志

2017年,正值青春韶华的蒋炆劼怀揣着对军营的无限向往,以大学生的身份投身军旅,成为西北地区武警机动部队的一名战士。机动部队素有“武警中的尖刀”之称,日常训练强度远超普通部队,5公里越野、擒拿格斗、实弹射击早已成为家常便饭。他还曾亲身参与反恐维稳任务,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一步步锤炼出坚韧如钢的意志。

“刚到新兵连时体能跟不上、动作学得慢,都可能挨罚,但我从没想过放弃。”蒋炆劼回忆起那段时光,眼神依旧坚定。凭借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他从最初体能中等的新兵,逐渐成长为连队里数一数二的训练尖子。在入伍第三年担任副班长时,他在全旅近4000名官兵中脱颖而出,斩获刺杀科目第三名;到了第五年,更是一举拿下刺杀比武全旅第一的佳绩,还光荣地成为了一名中共党员。

2022年退伍前夕,蒋炆劼站在了人生的重要十字路口,留队可能会获得较好的安置,这在许多人眼中都是妥妥的“铁饭碗”。但他却毅然选择退伍,“我想趁着年轻拼一把,看看自己到底能做出多大的成绩。”

退伍后的大半年里,蒋炆劼曾进入一家单位工作过一段时间。可朝九晚五的安稳生活,始终无法熄灭他心中熊熊燃烧的创业渴望。他曾尝试涉足传统贸易,天真地以为“只要有货源就能把货卖出去”,结果却因缺乏行业经验屡屡碰壁。直到2022年底,他在虎嗅等资讯平台上频繁看到AI相关的报道,一个全新的世界就此在他眼前徐徐展开。

“当时国内AI浪潮还未兴起,想用GPT都得翻墙,门槛高得让人望而却步。”蒋炆劼坦言,自己并非计算机相关专业出身,大学学的是机电一体化,最初对AI可谓一窍不通。但他凭着在部队养成的钻研精神,每天花十几个小时查阅资料、钻研技术。偶然接触到数字人技术时,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心中萌生:“不用真人拍视频、不用真人做直播,这说不定是个潜力巨大的市场机会。”

创业初期:“数字人”首遇寒冬

2023年7月,蒋炆劼在青岛注册公司——青岛景智数字传媒科技有限公司,正式叩响了AI赛道的大门。彼时疫情刚刚平稳,北方市场对AI的认知远落后于南方,青岛本地做数字人业务的企业更是寥寥无几。他经过深思熟虑,选择代理微软投资的小冰团队产品,“一方面是看中其过硬的技术实力,另一方面是为了避免交十几万代理费被‘割韭菜’,现在看来,这算是避开了创业路上的第一个坑”。

可创业之路远比想象中艰难。他投入了四五十万启动资金,其中包括十几万的服务商费用、一年七八万的写字楼房租,再加上5人团队的工资,每月固定支出就高达5万元。为了推广业务,他带着团队跑遍各大产业园、举办多场沙龙,却屡屡遭遇闭门羹。

“当时我们没有细分客户行业,只是盲目地找企业推广,北方客户对AI的接受度低,成交周期又长,客单价还特别低。”蒋炆劼无奈地说,一套数字人产品只能卖几千块,2023年最大的一笔单子也不过2万多元,还是一位客户一次性购买了四五套数字人。到了年底算账时,公司营业额仅10万元,50万的投入几乎打了水漂。

更让他焦虑的是,他发现数字人业务存在一个“伪命题”,这项技术只能解决拍摄问题,而视频剪辑、文案选题、内容发布等关键环节仍需人工完成。再加上企业对数字人应用场景不熟悉,采集形象时很容易出现僵硬、不自然的情况,业务推广难度远超预期。

“那段时间压力大到极点,经常失眠到凌晨,甚至不止一次怀疑自己是不是选错了方向。”但蒋炆劼从未想过放弃,他不断复盘总结,终于清醒地意识到,单纯做数字人代理难以长久发展,只有拥有自主技术和完整的解决方案,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转型破局:AI解决方案在实战中成熟

2024年初,转机悄然降临。蒋炆劼结识了一位行业资深合作人,对方不仅手握丰富的互联网资源,还能精准对接中大型企业的需求。两人一拍即合,当即决定调整业务方向,从服务中小企业转向攻坚大企业客户。

他们接到的第一个重要订单,是与海尔的合作,项目金额高达几十万元。“为了拿下这个单子,我们熬了无数个通宵,针对海尔在生产排产、数据打通方面的需求,量身定制了整套 AI 解决方案。”蒋炆劼说,这次合作不仅让团队重拾信心,更打开了业务新局面。随后,他们又成功牵手美的,还与高校合作开发AI实训系统,订单金额逐步突破百万大关。

业务的突破离不开技术实力的支撑。蒋炆劼迅速组建起20人的核心开发团队,团队成员涵盖前端、后端、算法工程师、UI设计师等关键岗位。他还特意引入曾任职惠普的资深技术总监,整合互联网营销、新媒体制作等领域的专业人才,构建起一套覆盖“数据打通-智能分析-决策辅助-产品设计”的全流程AI服务体系。

“你看电脑上这些视频,全是我们AI研发团队自主开发的成果,只要输入脚本,经过反复调试,就能生成客户需要的效果,成本还大幅降低。”蒋炆劼指着屏幕解释,“像这条片子,人工拍摄至少要10万元以上,现在用AI做,2-3万元就能实现。”

在公司的AI研发中心,团队自主研发的AI算法已实现多项突破性进展。在生产环节,通过精准计算大幅降低损耗率;在财务与人事体系,借助AI实现智能审核,提升工作效率;在产品设计领域,AI一天就能输出1000张图纸,效率远超人工。更重要的是,他们会针对不同行业客户进行定制化模型微调,比如为花瓶企业输入数千张历史设计图,并结合行业数据优化模型,确保AI设计的产品精准契合市场需求。

“以前企业每月只能上新20款产品,用上我们的AI方案后,每月能上新100款,成本还降低了不少。”蒋炆劼举例说,在服装行业,AI 可生成虚拟模特“试穿”衣服,企业无需囤积库存,就能在电商平台投放新品,通过分析点击率、购买率等数据快速筛选爆款,再对接工厂生产,真正实现“设计-投放-生产”的链路闭环。

前瞻布局:与知名企业共谋未来

随着业务不断拓展,蒋炆劼的团队已成功服务银座、捷豹汽车等知名企业,参与山东多地政府类、文旅类IP打造,还为赫莲娜等国际品牌制作广告片。但在他看来,AI行业仍面临诸多挑战,版权问题便是其中之一。

“很多客户都会担心AI设计的产品是否存在侵权风险,其实我们的技术能确保设计方案与现有产品存在明显差异化,而且AI生成的作品目前已经能申请专利。”蒋炆劼解释道,目前团队已建立完善的数据采集机制,一方面使用企业内部沉淀的合法数据,另一方面通过正规渠道获取行业公开信息,从源头上确保AI训练数据的合规性。

谈及行业发展趋势,蒋炆劼表示,当前AI正处于“智能体阶段”,能够连接工作流和机器完成特定任务。未来,AI将逐步向“创新者阶段”“组织者阶段”演进,有望辅助人类创办企业、管理公司。但无论技术如何发展,人的核心作用始终不可替代,“AI 终究只是工具,最终还是要靠人来检验效果、把控方向”。

如今,蒋炆劼的公司已在AI视效领域稳稳立足,北京、上海等地的客户纷纷抛来橄榄枝,甚至有企业购买其 SDK(软件开发工具包)进行二次开发。回望这段充满坎坷的创业历程,从武警战士到AI创业者,这位跨界者始终坚信:只要方向正确,肯吃苦、敢钻研,就没有跨不过的坎。

(半岛全媒体记者 刘姮)

来源:大众·半岛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