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西海岸|青岛西海岸新区塑强“1+3+3+1”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推动海洋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跃升
动能澎湃潮头起,海西湾畔万象新。作为中国三大造修船基地之一,青岛海西湾国家级船舶海工产业基地不仅是“大国重器”的诞生地,更成为青岛西海岸新区打造海洋强国战略支点的重要支撑。
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亚洲首艘圆筒型“海上油气加工厂”——“海葵一号”从海西湾离港启运(张进刚 摄)
今年上半年,中船发动机有限公司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交付主机135台、248万马力,交付主机台套数和马力数同比增长12.5%和11.5%。这组数据的背后,折射出的是新区船舶海工产业生态的日臻完善。
走在海西湾国家级船舶海工产业基地,随处可见产业链协同发展的生动实践。中船发动机的生产建造车间里,一个个“钢铁巨兽”船用发动机正在这里从蓝图变为现实。直线距离4公里外,青岛海西重工专门生产船用发动机曲轴,可以便捷地为中船发动机快速就近配套。“海西重工每年向中船发动机供货曲轴120根左右,主要供应用于低速船用柴油发动机的曲轴。”青岛海西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市场营销部部长赵忠浩说。
无独有偶,作为中国船舶北海造船合作最紧密的主机供应方之一,中船发动机每年向北海造船提供常规燃料主机和液氨双燃料主机,用于21万吨或18万吨散货船、5500TEU集装箱船、32.5万吨矿砂船、31.9万吨原油轮等。近三年双方已签订80多台主机合同。2024年中船发动机、北海造船合作开启了主机陆运专用通道,相比海运,每台运输成本节省20万元。
青岛西海岸新区海西湾船舶海工产业基地(侯宪鹏 拍摄)
“我们双方技术创新团队建立了高效交流和协同创新机制,尤其是近两年,双方创新团队联合申报成功2项省级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在主机设计阶段,实现数据的无缝衔接;在主机生产制造阶段,对关键的系统和部件开展联合测试与验证,减少海上试验的工作负荷。”中船发动机有限公司技术与信息中心副主任刘佃涛说。
这种“近水楼台”的区位优势,让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成为可能。如今的海西湾已集聚100多家船舶海工制造企业及各类配套企业,涵盖船舶海工装备总装建造、设备研发配套等上下游产业。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把“单打独斗”变成“集团作战”。现在,海西湾船舶发动机本地配套率提升至89%,发动机曲轴本地配套率提升至50%,逐渐形成集群式发展模式。
产业生态的巨大优势更在于释放协同创新的巨大能量。在中船发动机,9X92DF LNG双燃料主机的建造正在稳步推进。这颗“绿色心脏”的建造过程中,各企业通过协同攻关,实现从主机设计到制造检验和交付的逐项攻关,船舶应用后可降低24%碳排放。“在全球首制氨燃料船项目上,我们提供氨燃料发动机,青岛双瑞提供氨燃料供给系统,青岛海德威提供氨燃料阀组和冷却系统,协同支撑北海造船向客户提供质优价廉的氨燃料散货船,形成了低碳零碳绿色船舶的青岛方案。”刘佃涛说。
中船发动机有限公司生产建造车间
海洋装备是认识海洋、经略海洋的基础保障。锻造“大国重器”,西海岸新区船舶海工产业正由“造壳”向“造芯”转变。
海洋是西海岸新区最鲜明的特色和优势,自诞生之初,即肩负着“以海洋经济发展为主题,打造海洋强国战略支点”的使命。“近年来,西海岸新区不断强化战略思维、系统思维,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丰富的得天独厚优势,加快向‘新’而行,推动海洋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跃升,海洋强国战略新支点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新区海洋发展局局长隋俊昌告诉记者。
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型升级,打造“蓝色粮仓”:累计创建国家级海洋牧场16处,占全国总量的近1/10;建成“刺参良种育繁推一体化建设示范项目”等3处水产种业基地项目;“阡里毛虾”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交付运营全球首艘15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2-1”。
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由生产基础原料转向高附加值产品,开发“蓝色药库”:青岛国信制药研发的国内首个免疫抗肿瘤海洋药物BG136进入临床Ⅱ期试验;明月海藻海洋中药制剂获批国家生产许可;华大基因建成全球最大综合性海洋基因库,海洋生物基因组破译全球贡献度近30%。
传统化工材料产业向海洋新材料产业焕新转型:董家口新材料及绿色化工科创园中试基地正全面推进运营工作,益凯新材料化学炼胶项目实现量产,青岛明月生物医用材料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入选山东省新材料领军企业培育库。
海洋电子信息产业前瞻布局:山东港口青岛港构建全球首个港口信息模型,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发布全球高分辨率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琅琊”1.0,气动式波浪能发电装置荣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最高奖,中海潮公司“海镜”—海洋信息数字化实验室入选国家2024年先进计算赋能新质生产力典型应用案例。
……
产业强海战略正在西海岸这片热土上结出累累硕果。2024年,新区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100亿元,分别占青岛市、山东省、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40.6%、11.8%、2%。
更令人期待的是,西海岸新区正在加快构建“1+3+3+1”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以产业强海的坚实步伐,为海洋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李晓哲 通讯员 李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