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痛不痒还是沉默埋伏?胃肠息肉的热搜背后
有的网友表示,近期有家人胃肠出现状况,一查,切了2个肠息肉
有的网友提问,这种是怎么检查出来的
有的网友说,这么多胃息肉,听上去很疼很可怕、很吓人,一定要保重身体......
青岛市城阳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王双双表示,在日常的诊疗活动中,胃肠道息肉是比较常见的消化道疾病,虽然常见,但也不能熟视无睹,因为胃肠道息肉绝大部分没有任何症状,但息肉可能会在体内默默生长,最后出现更大的问题,她提醒广大市民朋友,某些类型的息肉会存在潜在的癌变风险,因此广大市民朋友一定要进行胃肠镜筛查,守护胃肠道健康。
案例一
72岁的卢大娘(化名)因持续便血十余天前往医院就诊。经结肠镜检查发现,其乙状结肠处有一个直径达5.0*3.5cm的巨大广基息肉,已占据肠腔1/2周。在接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切除后,病理诊断显示为:绒毛管状腺瘤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且局部已恶变为黏膜内癌。
案例二
63岁的宋大爷(化名)平日身体状况良好,且一直保持定期体检的习惯。今年,他在结肠镜检查中发现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及直肠竟分布着10枚大小不一的息肉,最大的约1.5*1.8cm。通过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所有息肉被及时切除,术后病理提示为绒毛管状腺瘤和管状腺瘤。由于发现并及时处理,一次潜在的癌变风险被成功扼杀。
王双双医生介绍,宋大爷的案例极具警示意义,他没有任何症状,若非坚持体检,这些息肉很可能在体内继续生长5-10年,最终可能进展为结直肠癌。她呼吁广大市民朋友,在健康问题上,主动出击远比被动承受要明智得多,不要等到身体发出警报才去检查,因为当症状出现时,病情往往已变得更加复杂。
一、胃肠息肉是什么?
胃肠息肉,是指生长在胃或肠道粘膜表面的隆起性病变。它本质上是形态学描述,就像我们描述皮肤上长了痘痘一样,息肉本身并不代表它是好是坏。它可以小如芝麻,也可以大如核桃;数量上可能是孤零零一个,也可能是成群结队。
二、胃肠息肉有哪些类型?
胃息肉:
胃底腺息肉:最常见,分散发性和家族性两种。
增生性息肉:又称炎性息肉,多发生于慢性胃炎或胃粘膜损伤基础上,癌变率较低。
腺瘤性息肉:癌变率较高,尤其>2cm的广基息肉、绒毛状腺瘤、伴异型增生者癌变率更高。
特殊的胃息肉:如错构瘤性息肉、异位性息肉、家族性息肉病等,较为少见,部分恶变率高。
肠息肉:
肿瘤性息肉
这是最需要警惕的一类,有癌变潜能。
腺瘤性息肉:这是大肠中最常见的肿瘤性息肉,是结直肠癌的“前身”或“癌前病变”。根据外形又可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混合型腺瘤、锯齿状腺瘤。
非肿瘤性息肉
这类息肉癌变风险极低,但并非绝对安全。
炎性息肉:通常由肠道慢性炎症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刺激形成,本身癌变率低,但需治疗原发炎症疾病。
增生性息肉:非常常见,尤其多见于大肠,通常较小,癌变风险低。但发生在特定部位的较大增生性息肉也可能有风险。
错构瘤性息肉:如幼年性息肉、黑斑息肉病,多是良性的,但某些遗传性息肉病癌变风险极高。
其他分类:还可根据有无蒂,分为有蒂息肉和广基息肉。
三、胃肠息肉有什么症状?
关键在于:绝大多数胃肠息肉没有任何症状,它们是在默默无闻中生长起来的,这正是其隐蔽性和危险性的所在。
当息肉长到一定大小或出现并发症时,才可能出现以下报警信号:
便血:
最为常见。可表现为大便带血或潜血阳性。
大便习惯改变:
如突然出现腹泻、便秘,或两者交替。
腹痛:
较大息肉可能引起腹部不适、隐痛或肠梗阻。
贫血:
长期慢性失血会导致缺铁性贫血,出现乏力、头晕、面色苍白。
其他:
少数巨大息肉可从肛门脱出。
四如何发现胃肠息肉?
胃肠镜检查是发现和诊断息肉的金标准。
胃肠镜:
医生可以将胃肠镜伸入胃或肠道,通过高清显示屏直视粘膜表面的情况,任何大小的息肉都可以被发现。更重要的是,医生可以在检查过程中直接钳取组织进行活检来判断息肉性质,甚至直接切除息肉。
粪便隐血试验:
如患者存在炎症性肠病、痔、大肠癌、息肉等均可引起粪便隐血阳性,如筛查粪便隐血阳性者应行结肠镜检查。
建议筛查年龄:
一般人群建议从40-45岁开始接受第一次胃肠镜检查。有家族史、遗传背景等高危因素的人群,需要更早开始筛查。
五、发现息肉后如何处理?
一旦发现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医生的原则通常是:格杀勿论,切莫姑息。
内镜下切除:
这是目前最主流、最微创的治疗方法。绝大多数息肉可以在胃肠镜检查的同时被切除。
手术切除:
对于极少数无法通过内镜切除的、巨大或疑已癌变的息肉,需要外科手术切除部分肠段。
定期复查:
切除息肉并非一劳永逸。因为胃肠道环境没变,还有再长的可能。因此,严格遵医嘱定期复查胃肠镜至关重要。复查频率取决于息肉的数量、大小和病理类型。
六、如何预防胃肠息肉?
预防息肉的发生和复发
需要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
膳食均衡,多吃高纤维食物:
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的摄入,促进肠道蠕动。
减少红肉和加工肉类:
如猪牛羊肉、火腿、香肠等,其摄入量与结直肠癌风险正相关。
戒除不良习惯:
戒烟限酒。烟草中的致癌物不仅进入肺部,也会随吞咽进入消化道。
保持健康体重,坚持规律运动:
避免肥胖,运动能加速肠道蠕动,缩短有害物质在肠道内停留的时间。
最重要的一点:
按时进行胃肠镜筛查。这是最有效、最直接的预防手段,可以在息肉癌变之前就将其清除。
青岛市城阳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共有医疗团队19人,其中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2人,中级医师9人,初级医师7人;护理团队共24人。目前,消化内科常规开展消化道胃肠镜早癌筛查技术,年完成内镜诊疗超万例,在消化道肿瘤的“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科室特色:
科室目前已开展多种临床特色诊疗技术包括:
前沿注水肠镜技术;
开通急诊胃镜绿色通道,24小时内急诊胃镜下止血及异物取出术、内镜下碎石治疗等急诊胃镜,为急诊患者及时解决痛苦;
内镜下息肉冷切除术,息肉EMR;
超声内镜、电子染色内镜(NBI)+放大内镜技术、胶囊内镜等检查技术;
C13呼气试验检测幽门螺杆菌;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现已与北大人民医院专家联合开展困难病变的ESD;
内痔硬化剂注射术、内痔套扎术等内痔微创技术;
内镜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套扎止血术、硬化剂注射治疗、人体组织粘合剂注射;
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FTR)+荷包缝合术等诸多技术。
科室团队成员定期参与国内外技术交流,北大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常态化开展门诊、手术、教学查房等多方面资源共享与联合诊疗。
王智峰
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消化内科主任。从事内科消化专业数十年,具有丰富的消化疾病(特别是复杂疑难疾病)诊治经验。主要学术兼职:中华消化内镜学会食管胃静脉曲张学组委员,北京消化内镜学会ERCP学组委员,北京中西结合学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常委等。
擅长:消化科专业,胃癌前病变(萎缩、肠化等),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食管反流病,胃肠疾病的内镜检查,胆胰疾病(胆石症、梗阻性黄疸)的内镜介入治疗(ERCP)。
张黎明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镜中心主任,主任医师,医学博士。2010年赴日本东京大学及新泻大学学习后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率先开展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及相关技术,任北京医师协会消化内科专科医师分会理事,北京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第二届青年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胃肠间质瘤专委会第一届内镜学组副组长,中国抗癌协会胃肠间质瘤专委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消化道息肉及癌前病变专委会委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消化病学装备与技术分会第二届常务委员,北京健康促进会第一届超级微创专业委员会委员。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及国家核心期刊20余篇。先后获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优秀员工,北京大学医学部优秀共产党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优秀教师等多项荣誉。
擅长:消化道早期癌、癌前病变、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内镜下诊断及治疗,超声内镜诊断及穿刺技术。
王浩文
青岛市城阳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主任医师。青岛市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基层学组副组长,山东省医师协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委员。主持立项科研五项,主持参与国家级、市级筛查项目多项,出版专著四部,发表SCI论文二篇,发表核心期刊论文多篇。
擅长:曾多次到全国知名医院进修学习,擅长慢性胃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上消化道出血、急性胰腺炎等常见病多发病、消化危急重症及疑难病例的诊治,内镜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内镜治疗、内镜下内痔套扎术及硬化术、注水肠镜操作、消化道病变的ESD等。
王双双
青岛市城阳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哈尔滨医科大学医学硕士。山东省消化内镜学会结直肠学组委员,青岛市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委员,青岛市老年医学学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青岛市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医工交叉学组委员。发表论著2部,SCI及核心期刊论文多篇。
擅长:胃肠镜下疑难病例诊疗,超声胃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