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聚12所涉海高校、12个“国字号”涉海科研机构、298家涉海创新平台, 青岛西海岸新区科技兴海释放“蓝色引擎”新动能
碧波之上,光伏板连绵成片,轻盈漂浮。7月1日,国内首座工厂化全海水漂浮式光伏项目在位于西海岸新区的中国石化青岛炼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建成投用。这座装机容量7.5兆瓦的电站,创新采用浮式材料,无需打桩、不惧潮汐,预计年发绿电近1000万千瓦时。
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
漂浮式光伏投资成本比桩基式降低10%,而发电效率却高了5%。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绿色电能将就地用于海水制氢,完美解决新能源消纳问题,形成“绿电-绿氢”的零碳循环。
“去年12月,我们联合中国石化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成功开发了海水制氢技术。光伏电站产生大量的绿电,作为海水电解制氢的能源,然后把绿电转化成绿氢。”中国石化青岛炼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项目管理高级专家梁峰说。
向海图强,科技先行。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谁率先突破关键技术,谁就有可能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碧波万顷的黄海之滨,西海岸新区正以科技为墨、产业为笔,绘就一幅“海洋强国战略支点”的波澜壮阔新画卷。这里是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也是新质生产力蓬勃生长的蓝色沃土,一座面向未来的海洋新城正在加速崛起。
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
锻造“支点”,要有“先行先试”的闯劲和魄力。西海岸新区率先打破“科技归科技、海洋归海洋”的条块分割,组建起工委科技和海洋发展委员会,实现海洋与科技的深度融合。这种体制创新为科技创新引领海洋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外,还组建海洋经济创新发展联盟,机制性举办海谈汇、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对接会等活动,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科技创新只有应用到生产中,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眼下,在青岛中加特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正在对兆瓦级水下变频调速一体机进行测试,它是海底电缆施工机器人的动力源。“具体模拟了我们的设备在深海500米以下5兆帕压力的工作环境,它包含了设备的耐腐蚀性、耐压性,以及在海底带电作用的状态。”青岛中加特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检验工程师肖麟钧说。
古镇口融合创新区打造海洋特色科教高地
海洋环境复杂多变,中加特的稀土永磁变频调速一体机,将传统驱动系统变压器、减速机等五台设备实现的功能,由一台设备来完成,体积仅是原来的六分之一,综合节能20%以上。目前这款设备已广泛应用于海工装备、船舶、港口等领域。
“传统的电机设备转速是每分钟1500转,负载转速只有每分钟几十转,有一个转速差。我们设计制造的一体机,通过稀土永磁技术可以将电机的转速降到每分钟几十转,和负载的转速完美匹配,使原来需要在空调房里工作的设备,能够长期可靠地在恶劣环境中工作。”青岛中加特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宋承林说。
中国科学院大学海洋学院
全球首个免疫抗肿瘤海洋药物BG136完成中试,进入临床二期阶段,在国际上首次将来自海藻的糖类药物应用于肿瘤的免疫治疗;华大基因建成全球最大综合性海洋基因库,海洋生物基因组破译全球贡献度近30%;建成世界最大吨位级“海上石油工厂”;发布“海洋之神”早期预警通用系统等3项国际前沿科技成果,使我国海洋与气候预测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再到“持续领跑”的历史性跨越……新区正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加速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推动海洋科技由跟跑向并跑领跑跨越、由技术支撑型向创新引领型转变。
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离不开科技创新和人才支撑。目前,新区已集聚12所涉海高校、12个“国字号”涉海科研机构、298家涉海创新平台,引育涉海合作院士27人,海洋人才总量达8.3万,创新平台和海洋人才的集聚效应日益凸显。
以新质生产力引领蓝色经济发展。西海岸新区出台《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培育打造海洋新质生产力行动方案(2024-2026年)》,构建起“1+3+3+1”现代海洋产业体系。“西海岸新区正以海洋特色为抓手,拆围墙、通链条、强支撑,在更大范围内打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我们将加快打造海洋科技自主创新领航区,不断通过科技创新激发海洋产业潜力与活力。”区海洋发展局局长隋俊昌说。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李晓哲 通讯员 李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