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16岁临危受命送情报,当兵6年身负13处伤!老兵于相竹的赤胆忠心报国路

2025-09-02 12:31 大众·半岛新闻阅读 (16488) 扫描到手机

近日,在胶州市云溪新村,记者见到了98岁的老兵于相竹。高大清瘦,身子骨很是硬朗,虽然腿脚不便,但依旧挺直脊梁,将自己收拾得干净利落。这位近百岁老人精神矍铄,眼睛依旧如孩童般清澈。

生于1927年的于相竹是胶莱街道冷家庄村人,1943年在南海司令部侦察连情报站服役,1946年加入共产党。

从传递情报,到通信、侦查,再到前线杀敌,于相竹只有保家卫国这一个信念,哪里有需要就冲在哪里。

16岁临危受命送情报,骑自行车一天一趟平度

采访当天,老人刚刚拿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他抚摸着纪念章乐得合不拢嘴,嘴里念叨着“欢气欢气”。一提到抗日战争胜利,老人的眼神一下子就亮了,他说得最多的就是“欢气”这个词。老人不善言辞,这是他最朴素的心声。虽然很多事情他都想不起来了,但是一听到“抗日战争胜利”就高兴得手舞足蹈。

于相竹告诉记者,他是在当地入伍的,1943年在胶东军区加入革命队伍。“当时八路军的一个参谋在俺家住着,他们想找一个当地口音的人传递情报,找不到,因为外地人容易引起怀疑。”于相竹说,那个八路军的参谋就和他的家人商量,能不能借用一下自己。哥哥同意了,说,“中啊!”于是当时只有16岁还在上学的于相竹临危受命,义不容辞地接下了这个任务,有情报就送。

于相竹说,那时不少情报就简要写在张纸上。据他回忆,当时送的情报都是关于日军的动向、据点布防,关系着战友生死,容不得一点马虎。同样的,“要是被敌人搜出来,轻则挨打,重则直接没命”。面对如此凶险的情境,于相竹也顾不上害怕,就一个信念,“把情报送到”。

为了躲过敌人搜查,他利用起一切可以利用的工具,想了很多种方法,“我把纸折一折,放在粪筐底下,又脏又臭,所以敌人也不愿意盘查。后来骑自行车送情报,就把情报揉一揉塞到车把手的金属管里,使劲往里塞,到了情报站再用铁丝把纸勾出来。这招从来没被发现过。”当时的于相竹负责将胶县(现胶州市)的情报送到平度,骑着自行车一天一趟来回。

就这样,于相竹一直送到日本投降。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又随着部队上了前线,侦查和通信都干,战友们拿他当孩子看。但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少年,凭借着勇敢和机智传递了一次次情报,赤手空拳,在敌人眼皮子底下往返穿梭,没有一次退缩。

“佯装撤退,诱敌出洞”,打出一场漂亮的歼灭战

尽管战争残酷,于相竹却从未畏惧。不需要送情报了,他就冲到前线。1945年春节前夕,那是在莱阳战场上。他回忆,起初敌人并不把他们放在眼里,以为这支队伍成不了气候。“敌人大概想着先过个年,年后再收拾我们。谁知枪炮炸药一响,日军和伪军才意识到——我们是动真格的了!” 敌军悄悄通过一处地下通道撤离了城池,退到城外的大据点,却很快被于相竹所在部队包围。“虽然他们有12000多人,伪军占多数,战斗力并不强。我们虽然只有5000人,但战士们信念坚定、不怕牺牲!”短短几个小时,据点就被拿下。于相竹语气振奋,“我当时就一个念头,必须打赢!” 1945年,于相竹被提拔为特务营排长,从此仗越打越多。

令他尤其难忘的,是1946年5月攻打即墨城的战役。“那一仗非常惨烈,连续五天五夜都没能破城。梯子刚架上城墙,就被敌人推倒,根本冲不上去!”正在僵持之时,司令员突然下令全部撤退。“我们撤到城西的麦地里潜伏。司令员说,‘咱们一撤,他们肯定以为我们放弃了,就会放松警惕。’” 果然,几小时后,敌军多架飞机出现在空中。“司令员下了死命令:任何人绝不能暴露!”于相竹和战友们静卧不动,等待总攻信号。“突然,北边升起一颗信号弹,紧接着枪炮声大作!我们立刻回身冲锋。没过几个小时,就把敌人全部消灭。”

1947年攻打莱阳城时,部队一个多月都未能破城。后来他们改变策略,挖地道、用棺材装满炸药,埋到城墙下引爆,最终炸开缺口。

头部中弹昏迷,战友把他从火线上背下来

于相竹在战斗中屡次受伤,身上有13处伤。记者看到,老人后脑勺上有一处伤痕,至今清晰可见,这是当年在战场上子弹留下的印记。他的腿上还有3处令人不忍直视的深坑。于相竹说当时都烂了,听到要截肢,他坚决不肯,但是也留下了不可治愈的伤害,只能借助拐杖来生活。

1948年5月,在即墨南泉与国民党军队交火时,他为了向房顶投掷手榴弹,不慎摔下,腿部受伤。后来在一次伏击战中,他的腿又被手榴弹炸伤,这次伤势更重,留下了终身残疾。

最危险的一次,是头部被子弹击中。当时部队被装备精良的敌军包围,“对方光冲锋枪就有50多支”。激战中,一颗子弹打中他的头部,他当场昏迷。后来才知道,是战友冒着炮火折返,把他从火线上背下来。“三位战友架着我走了二十多里路,我才捡回这条命。”

于相竹说,“我当兵六年,参加大小战斗几十次。1946年调到特务营,整天打仗,从5月打到11月,在高密蔡家庄还截获了一列火车。”1947年8月,在即墨笏笠头村打埋伏,于相竹和战友遭敌军包围。他趴在岩石边,刚起身,遭敌人扫射,子弹打伤头和右膊,右腿多处被手榴弹炸伤,昏迷不醒。三位战友用门板抬着走了10多里山路,才送到卫生所,包扎后送医院治疗5个多月。

战争结束后,于相竹功成身退,卸甲归田,回到家乡胶州市冷家庄务农。据老人的身边人讲述,他不管干什么都走在前头,还是一个特别知足和宽容的人,乐于助人和关心他人。身边人有事能帮就帮,谁家孩子没钱交学费了他就给垫上。

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他十分珍惜如今的生活,当年的艰苦岁月里一身军装,连换洗的衣服都没有,穿得跟铁衣服一样。如今,战火与苦难都已远去。老人欣慰地说,“现在国家越来越强大,生活安宁,儿女孝顺,日子越来越好了。”

(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