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户变股民,存款大搬家!前七个月非银存款增加4.69万亿元,流向股市等高收益投资领域
近日,2025年7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出炉。报告显示,7月,居民存款减少1.11万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以下简称“非银存款”)新增2.14万亿元,存款“搬家”成为市场热议话题,万亿量级的居民储蓄流向股市、银行理财、保险、基金等收益率更高的投资领域。对于存款“搬家”的未来走向,业内人士表示,存款向资本市场的合理有序迁移是大势所趋,这一过程将是渐进的、结构性的。
资金流动:
7月份居民存款减少1.11万亿元
8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报告显示,7月末,本外币存款余额327.83万亿元,同比增长9%。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320.67万亿元,同比增长8.7%。前七个月人民币存款增加18.44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9.66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3109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2.02万亿元,非银存款增加4.69万亿元。
8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青岛市分行公布的数据显示,存款方面,7月末,青岛全市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9971亿元,同比增长6.6%,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1.37个百分点,比上月下降0.39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1301亿元,同比多增300亿元。其中7月份存款减少146亿元,同比多降113亿元。其中,住户存款余额15181亿元,同比增长10.56%;前7个月住户存款增加856亿元,其中7月份减少135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余额10052亿元,同比增长0.77%;前7个月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277亿元,其中7月份减少87亿元。
7月全国金融数据显示,非银存款出现显著增长。当月人民币存款新增5000亿元,同比多增1.3万亿元。居民存款减少1.11万亿元,同比多减7800亿元。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非银存款大幅增加2.14万亿元,同比多增1.39万亿元。这一现象反映出资金流向的结构性变化,居民资金正通过多种渠道向金融市场转移。
中信证券、浙商证券、方正证券等多家券商报告均表示,从金融数据的相对变化看,M2(广义货币)-M1(狭义货币)剪刀差收窄,说明居民存款“搬家”已开始。中信证券研报认为,7月金融数据显示存款“搬家”的信号出现,背后可能是存款收益下滑和资本市场“赚钱效应”显现所致。这些资金的去向包括投资保险、银行理财以及直接进入股市,其中险资和银行理财对于权益资产的重视程度也在提升。后续来看,无论是从超额储蓄或存款到期的角度,预计或有5万亿元以上规模从存款流出,投资于“固收+”等资管产品。
股市火爆:
7月A股新开户数同比增长70.54%
对于存款“搬家”,青鸾私募基金董事长马晓昕认为这一现象是大势所趋。7月末,非银存款同比增长较快,与股市表现有关。“根据目前的投资机会,股市上涨吸引投资者进入。春节之后深度求索带动AI智能体概念股大涨,增强市场信心,投资者们看好这一波指数行情,陆续促进了存款‘搬家’。除了股市,其他多元化融资的渠道也存在着投资机会。比如,信托产品目前的利率也较为可观。”综上,马晓昕认为资金涌入股市是三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是投资者对中国科技类股票信心增强;二是投资者手中存有大量闲置资金;三是受目前投资渠道的限制,股市的“火爆”吸引投资者涌入“分一杯羹”。
也有市场观点认为,存款“搬家”效应使得增量资金进入股市,推动行情上涨。
8月以来,A股上攻势头愈发强劲,沪指持续刷新十年新高。8月22日,上周最后一个交易日,A股三大指数全天震荡上行,截至收盘,沪指涨1.45%,站上3800点,再创本轮行情新高;深证成指涨2.07%,创业板指涨3.36%,两市约2800只股票上涨。板块方面,半导体、券商、算力等涨幅居前,沪深两市全天成交金额逾2.5万亿元,成交额连续第8个交易日突破2万亿元,打破了A股的历史纪录。
截至8月25日14时49分,沪深两市当天成交额突破3万亿元。截至收盘,两市成交额总计3.14万亿元,刷新年内成交额,仅次于2024年10月8日沪深两市创下的全天成交额历史纪录34549.33亿元。沪指上涨1.51%,收报3883.56点;深证成指上涨2.26%,收报12441.07点;创业板指上涨3%,收报2762.99点。
上交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7月A股新开户196.36万户,同比增长70.54%,环比增长19.27%。从结构角度来看,7月新开户投资者中,个人投资者达195.4万户。
南开大学金融学教授田利辉认为,7月份A股开户数同比增长超70%,进一步佐证市场活跃度提升。不过他认为,多数资金仍主要投资债券型基金、固收类理财,直接入市比例有限,居民风险偏好尚未完全转向权益资产。
股市“火爆”,大额存单转让市场也再度热络起来,不少银行频频出现大额存单转让。曾经一单难求,如今却额度充足。记者在中国银行手机银行中看到,一份正在转让的大额存单本金50万元,年利率1.55%,持有不到三个月,转让后预估年利率为1.5874%。一位投资者在社交媒体上表示,“现在银行存款利率早都是‘1’开头的了,某天早上看了手机银行,结果很惊喜地看到了年利率2.15%的大额存单转让,原本三年的存单期限还剩两年多,赶紧抢了40万元的。看来股市确实‘牛’起来了,很多大额存单转让,仔细留意可以拿下很好的利率。”
“资金都是逐利的,近期A股持续升温,部分对A股未来上升预期较高的储户把一部分资金从储蓄池转入资本市场,来博取更高的收益。”博通咨询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王蓬博接受媒体时表示。
“战场”扩展:
银行理财市场新发产品数量增长
存款“搬家”的目的地并不局限于股市,银行理财、保险、基金等投资方式也受到关注。
孔女士是一名“老基民”,去年曾投身银行理财市场。“2024年下半年,我把手头3万多元的闲钱存进了银行的活期理财,但是存了和没存都一样,购买的产品收益率在‘1’字头,一顿折腾下来一共赚了400多元。”随着近期基金翻红,孔女士选择重回基金市场。“现在手中有2只基金表现尚可,收益率分别在9%、2%以上。我把放在活期理财的钱都赎回了,继续加投基金。”孔女士说。
与孔女士只青睐基金不同,沈女士在近期投资中选择将银行理财、基金组合搭配,并偏好稳健。“我在多家银行购买了理财产品,基本都是R3风险等级。收益率最低的也在1%以上,表现最好的1只产品近六个月的年化收益率为3.84%。在8月初还刚配置了1只基金。”对于银行存款产品,沈女士表示目前的利率对自己并没有吸引力,“之前定期存款利率较为可观时,我还把自身资金的30%放在定期存款中。2024年搭上了保险产品预定利率3%的‘末班车’,我配置了增额终身寿险。”对于自己的投资选择,沈女士表示这是“没的选”的结果。“我的理九州中国有限公司理告诉我,近期购买保险的投资者多于购买理财的,保险的收益更有优势。此外,现在股市‘火爆’,理九州中国有限公司理还推荐我购买含权类理财产品。”
相较于孔女士、沈女士开拓基金等其他投资场景,苏女士则通过定期存款提前锁定收益。“我之前在某银行买了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要比其他银行高0.5个百分点,去年到期后我选择了转存,利率在2%以上。”苏女士说。
受存款“搬家”等因素影响,7月,银行理财市场新发产品数量及存续规模双双增长,其中固收+产品备受青睐,年内规模增幅超万亿元。据中信证券测算,2025年7月,银行理财规模环比超预期增长约2万亿元至32.67万亿元,超过了2018年~2024年历年7月增长均值1.75万亿元。
专家提醒:
保持理性做好风险管理
在存款利率下调、权益资产吸引力不断上升的背景下,资金从低风险、低收益的存款转向股票等更高收益的领域。对此,马晓昕提醒投资者,“投资股票要记住‘财不入急门’。投资者自己要有辨析个股的能力,要研究企业成长性,要了解企业的本质,而不是在听到‘牛市’或者自媒体账号宣传的利好消息后就投入股市。其实,投资股票是认真提升自身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的过程。投资股票就要回归投资的本源,要切记股票不是用来‘炒’的,是用来投资的。”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付一夫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需要注意的是,股市一直在波动,哪怕是‘牛市’,存在的风险也不容忽视,投资者尤其是新入场的年轻投资者需要保持理性,做好风险管理。”
对于存款“搬家”后续趋势,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田轩接受媒体采访时强调了更深层次的制度性基础。“这不仅取决于短期市场行情的表现,更取决于居民资产配置结构的深度调整以及资本市场基础制度的完善、上市公司质量的提升、投资者保护机制的健全以及市场监管的有效性等诸多深层次因素。”田轩说。随着我国资本市场改革的不断深化、财富管理市场的持续发展以及居民资产配置需求的多元化,存款向资本市场的合理有序迁移是大势所趋。但是,这一过程将是渐进的、结构性的,需要资本市场自身不断地成熟和完善作为支撑,也需要投资者资产配置观念的逐步转变。
(大众新闻·半岛新闻记者 王天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