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中国有限公司观察|“剩菜盲盒”成年轻人消费新宠!低价惊喜背后,安全底线如何守牢?

2025-08-20 16:09 大众·半岛新闻阅读 (2730) 扫描到手机

你知道“剩菜盲盒”吗?

最近一段时间,“剩菜盲盒”在年轻消费群体中悄然走红,记者走访武汉的酒店发现,“剩菜盲盒”并非吃剩下的菜,而是一些未售完或临期的食物,有早餐、晚餐,平均十几元可买到。目前,国内已有多个主打“剩菜盲盒”服务的平台,不少消费者在尝试使用。

目前“剩菜盲盒”多以烘焙简餐为主,

半岛全媒体记者注意到,

在某服务平台上,

青岛的优同便利、罗密欧、丹香等

被大众熟悉的品牌连锁店

都推出了“魔法袋”。

盲盒品类越来越多

“剩菜盲盒”起源于丹麦,用户可以通过App用正价的三到五折购买到餐厅当日未售完的食物,食物会被随机包装成“惊喜盲盒”。

但真正让“剩菜盲盒”在社交网络上火爆起来的,却是中国的留学生。

他们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在高档酒店自助餐打包“剩菜盲盒”的“捡漏”心得,往往花费50元至70元就可以打包到辣椒螃蟹、咖喱牛肉、香菇海参等高端食材制作的食物。

“我是在社交平台刷到‘剩菜盲盒’的,觉得省钱就尝试了。”家住江苏南京的邬卓益说,她第一次购买的是一家烘焙店的“剩菜盲盒”,收到后发现面包是当天制作的,新鲜度和味道都很好,价格比到店里单点便宜近一半。由于首次体验不错,后来她经常下单各类“剩菜盲盒”。

“剩菜盲盒”不是用吃剩的菜制作,而是指经营者采用盲盒的销售形式,将临近过期或当天未售出的食品包装后打折出售,涵盖烘焙、快餐、轻食等多种品类。

价格低是不少消费者选择“剩菜盲盒”的主要原因。大学生田鑫上周末刚在一家寿司店购买一份“剩菜盲盒”。她说,当时拆开的盲盒内放了一份寿司和一份章鱼小丸子,虽然没能吃到最喜欢的种类,但以平常一半的价位买到这样的商品她感到挺满意。

在北京国贸商场的一家咖啡店,付女士购买了一个“剩菜盲盒”。她拿到手的是一个叫作“抹茶青青椰”的饮品,这杯饮品如果正常购买的话,价格为18元,但付女士只花了7.9元,“如果别人送给我这样一杯饮品的话,我压根不会想到这是低价买到的‘剩菜盲盒’,因为它和我平时在店内以正常价格下单的饮品没什么两样。”

“剩菜盲盒”已有多个专用交易平台

目前,国内已有多个主打剩菜盲盒服务的平台,包括“惜食魔法袋”APP、“米粒盒子”小程序、“趣小袋”小程序等,这些平台不仅为商家和消费者搭建了交易渠道,还通过累计减少碳排放等环保标语,强化了消费者的环保意识和参与感。

“剩菜盲盒”的品类越来越丰富。品类除了有烘焙、轻食简餐、饮品、餐饮店外,还拓展至酒店自助、便利店和超市等。并且有些平台开始尝试从食品向鲜花、日用品等领域延伸。

同时,参与的商家也越来越多。除了个体门店外,一些连锁面包品牌也参与进来。另外,还有一些超市和便利店品牌不断上新,其中不乏伊藤洋华堂、希尔顿逸林酒店、集刻便利店、万豪酒店、唐久便利店等连锁品牌,乃至一些社趣集市也参与进来。

当前,“剩菜盲盒”主要是针对附近用户到店取餐,一般是晚上8点以后取餐。不过,有些平台也正在尝试打破其空间限制。据了解,当前,有平台已经上线快递到家服务。

可见,国内“剩菜盲盒”市场正在一步步成长,作为平衡经济效益与社会价值的新兴消费模式,为可持续消费提供了新思路。

酒店自助玩起“剩菜盲盒”

近日,武汉一酒店的自助餐厅的早餐服务刚结束,店内的顾客已用餐完毕。服务人员小张正在为订购了“早餐自助打包魔法袋”的顾客打包食物,她从自助区的餐盘上夹取剩余的玉米、炒饭、香肠、蔬菜等放入一次性餐盒,再将两个餐盒装入纸质打包袋中。

记者注意到,打包袋上还粘贴了标签提示“您的打包食品请尽快食用”,并标有保存温度、时间、二次加热提示、可能含有的常见过敏原等,产品日期为8月14日,保质期为2小时。

酒店市场传讯经理梁冰雪介绍,“打包魔法袋”即“剩菜盲盒”,并非字面意义上的“残羹冷炙”,而是当日自助餐厅未售完的食物,以“盲盒”的形式销售,通常会进行合理搭配,保证盲盒的丰富度。“盲盒里的食物均来自自助餐厅,可常温保存的食物,我们会提前打包,热食则等顾客到店后再打包。”

该酒店于7月开始售卖“剩菜盲盒”,推出三个品种,分别是早餐自助打包魔法袋,每天都可买到,标价11.9元可购30元左右的食品;还有晚间自助餐打包魔法袋和晚间自助餐惜食一小时,由于酒店仅在每周五、周六和周日开启晚间自助服务,这两款魔法袋也仅在每周这三天才上架售卖,售价分别为15.9元和59.9元。通常根据酒店餐厅当天的余量设置售卖数量,“平均每天上架4-5份,顾客在网上预订后前来自取。”

前来取餐的陈先生表示:“我们购买多次了,这个盲盒挺不错的,十几元能吃到多个品种,还是大酒店的菜品。”不到5分钟,陈先生就拿到了餐品。

同时,记者发现,武汉多家酒店也在售卖“烘焙魔法袋”、“面包西点混搭魔法袋”等,价格在30元以内。

安全底线不能“盲”

在剩菜盲盒逐渐走入大众视界的同时,也有不少消费者在社交媒体上发表“踩雷”经历:有人购买的蛋糕盲盒,包装上无任何生产日期,切开后发现内部发霉,联系商家却只得到“盲盒不退不换”的回复;有人买到的熟食盲盒,拆开后发现距过期仅剩两小时。

早在2022年,四川天府新区某食品商铺就因售卖的“幸运盲盒”没有对食品成分、生产日期、保质期、存储条件等重要信息作任何说明、提示,被当地检察机关以行政公益诉讼立案。在实际交易过程中,部分商家以“盲盒”之名模糊食品信息、漏标食用建议,甚至将过期食品“改头换面”重新售卖,这些行为导致消费者在未充分了解食品安全有关信息的情况下误食变质食品、接触过敏原等。

盲盒模式本质是通过刻意制造信息不对称来刺激消费冲动。但食品的核心属性就是安全,这与普通商品有着本质区别。盲盒只是一种“包装”,内容物本质是食品,若以盲盒之名将关键信息(保质期、储存条件、过敏原等)隐去,会侵害消费者的知情权。因此,销售剩菜盲盒必须清楚“盲”的范围,将安全作为一切的前提,确保核心信息可见可查。

根据食品安全法第六十七条规定,预包装食品的包装上应当有标签,标签应当包含名称、规格、净含量、生产日期、成分、保质期等在内的九项具体事宜。固然,剩菜盲盒可以不像常规商品一样完全公开所有细节,比如具体成分、净含量,但食品核心信息需要“透明盒”,商家须在外包装上至少标注生产日期、保质期、储存条件、过敏原四项核心信息,食品安全风险不同或储存条件不同的多个品类食物不宜混搭进入盲盒。商家要对消费者履行告知义务,保证消费者在购买前能够知晓产品的安全信息,尤其是过敏原,并提示消费者尽快食用。

监管同样不能盲。市场监管总局2023年6月印发的《盲盒经营行为规范指引(试行)》虽为盲盒经营划定了框架,但对食品类盲盒,特别是临期食品这一特殊品类,仅作原则化要求,尚没有可操作化的强制标识细则、运输储存规范和售后维权界定。呼吁有关部门尽快出台专门性规范文件,清晰界定剩菜盲盒与普通盲盒、常规食品销售的法律边界,在此基础上,还要细化食品盲盒专项条款,明确商家、平台及监管机构的具体责任和义务,建立可追溯的责任链条,让消费者在权益受损时能够有源可溯、有责可究。重点检查销售种类是否包含生腌、乳制品、散装熟食等高风险易腐食品,标签是否完整标注了生产日期、保质期及储存要求,感官性状是否符合安全标准,确保每一项监管要求都落到具体环节。

“盲”于品类是趣味,“盲”于安全则是隐患。年轻人拥抱绿色生活、消费模式的创新探索都值得鼓励,安全底线也必须坚守。广大消费者在购买剩菜盲盒时一定要认真检查食品信息——看清生产日期、保质期是否在安全范围内,确认储存条件是否符合标注要求,留意过敏原提示是否清晰完整。切勿因“盲盒”的低价优势或拆盒乐趣,忽视对食品来源与品质的审视,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维权。毕竟,再低的折扣,也抵不过一份明明白白的安心;再大的惊喜,也重不过万千消费者托付的信任。

大众·半岛新闻综合自红星新闻、极目新闻、中国青年报、湖南日报、北青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