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疑似恶性”到“良性确诊”:辗转四地千里求医,青岛医生寻蛛丝马迹为她精准诊断
九州体育8月20日讯 (记者 孙贴静)8月18日,在康复大学青岛中心医院肿瘤放射治疗三科医生办公室来了一位特殊的访客——时隔一年,曾经在科室住院的一名36岁的母亲带着丈夫和2个孩子,手捧鲜花锦旗,心怀感恩和激动,专程前来向科室鞠芳主任及团队道谢。原来,一年前,临沂蒙阴的患者王女士(化名)辗转多地就医,被诊断为罹患恶性肿瘤。当她来到康复大学青岛中心医院放三科准备进行治疗时,鞠芳主任团队,通过病理检查中蛛丝马迹的指标差异,为王女士组织开展了多学科会诊,极大地排除恶性肿瘤的可能。为进一步确诊,鞠芳团队为王女士联系了上海的医院进行确诊,诊断结果与鞠芳团队的判断完全一致。
从多次“疑似恶性”到“良性确诊”
“如果不是你们的坚持和严谨,我可能早就经历了不必要的放化疗,是你们给了我和我的家庭新生。”8月18日,家住临沂蒙阴的王女士专程来到康复大学青岛中心医院放疗三科病房,为鞠芳主任和她的团队带来了锦旗、鲜花以及满满的感激。在王女士的话语里,藏着一段跨越四地的漫漫求医故事,更映照着鞠芳主任深耕医疗领域二十余年的专业坚守。
2024年7月,王女士发现鼻腔内出现一个硬性结节,质地坚硬且持续不消退。这个肿块虽然并没有严重阻碍呼吸,但却让王女士忧心忡忡。起初,她在当地就诊,“结果不太乐观,建议去上级医院看看”,后来王女士由辗转来到济南等地,检查提示“考虑血管源性肿瘤,恶性的可能性非常大”,这一结果让全家陷入焦虑。
王女士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一想到年幼的孩子,她感到无尽的绝望。
“王女士在外院被考虑为鼻腔血管肉瘤,是恶性肿瘤的一种,易复发且易转移,因此患者刚来的时候也是抱着接受放化疗的治疗打算。患者和家属也都很恐慌、焦虑。”鞠芳回忆道,但当她和她的团队在研读病理报告时发现疑点:患者的病理切片中,部分指标与典型恶性肿瘤存在差异。不能仅凭初步判断就让患者承受治疗风险。如果按照“疑似恶性”的判断进行治疗,对患者的身体损伤、家庭负担都是难以估量的。
寻蛛丝马迹给出精准诊断
作为从事肿瘤放疗临床与科研工作20余年的专家,鞠芳深知这一次诊断对患者的意义。接诊后,鞠芳团队第一时间启动多学科会诊:病理科专家仔细研读患者过往切片,重新进行病理分析;临床团队联合耳鼻喉科、影像科等多科室专家开展会诊,反复推敲病情细节。
“这个病例的特殊之处在于其病理表现介于良恶性之间,核分裂象等关键指标容易混淆判断。”鞠芳解释,这也是患者此前辗转多地难以确诊的原因所在。最终经过团队的全面会诊和审慎的判断,基本排除了恶性肿瘤的可能性。
“我们认为患者是一个良性的结节,只需要微创切除就可以了。”鞠芳介绍道,为了更放心,团队也帮助患者联系了上海的医院,最终为患者确诊了诊断。
“早就想来青岛再看看你们,是你们给了我新生。”在病房内,患者王女士紧紧握着鞠芳的手,一再表达感谢,“从临沂到济南,再到青岛、上海,一路折腾时我几乎绝望,是你们一次次组织会诊、帮我联系专家,给了我坚持的勇气。”
面对感谢,鞠芳坦言这只是医者的本分。作为一名肿瘤医生,每天都在和“不确定性”打交道,但唯一确定的是,要对患者的生命负责,而精准诊断就是精准治疗的前提。 也恰恰是鞠芳团队的坚持,让这场跨越四地的千里就医,有了最圆满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