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耳书记”带乡亲搭上电商快车、从码头工人成长为“大国工匠”……“青岛故事”巡回宣讲首场开讲
“木耳书记”带着700多位乡亲搭上了电商的快车;仅用一年的时间就成为全集团第一个开上大型装载机的农民工司机,从码头工人一步步成长为“大国工匠” ,还首创了吉尼斯世界纪录;一位脑瘫孩子逐梦文学成为作家,努力活成自己的光……
8月19日下午,国信体育场小剧场内热闹非凡,“青岛故事”百姓宣讲团首场宣讲活动正在这里举行,8位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宣讲员分享了自己在青岛的奋斗故事,和身边人的感人故事。他们通过故事、理论、文艺、视频等方式,用通俗易懂的话语、贴近生活的事例、真挚热烈的情感,从各自角度讲述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以昂扬斗志、奋进姿态实现事业梦想、成就精彩人生的故事,这些平凡岗位上的不凡事迹,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青岛国信集团干部职工代表110余人参加。
救人的巧克力大爷、怀揣着46把居民钥匙的马怀龙……来自青岛市文化馆的刘宗琦、胡曌斌用“数来宝”的方式将身边的榜样娓娓道来,活泼欢乐,将现场的气氛推向高潮。
据了解,这是青岛市委宣传部在开展以“青岛故事·我们的价值观”为主题的百姓宣讲大赛基础上,选拔优秀选手和作品,组建“青岛故事”百姓宣讲团,将在全市开展巡回宣讲活动。
下一步百姓宣讲团还将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学习强国”线下互动空间等阵地,走进各区市和机关、企业,集中开展巡回宣讲活动。
□人物故事1
木耳书记的“小屏幕”逐梦路
来自青岛西海岸新区大村镇院前村的王本顺,就是大家伙儿常念叨的“木耳书记”。当天下午,他站在舞台上和大家唠唠他们村这些年从“木耳堆里找出路”到“小屏幕打开大市场”的酸甜苦辣。
“如何带领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一直是我思考的问题。”2018年,王本顺开始担任院前党支部书记,他所在的村庄盛产木耳,但是村民的木耳被商贩低价收购,辛苦一年却赚不到钱,好几户村民都不种了。他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当时他一直苦苦思索着怎么为村民们解决这一难题。
忙着为村民们找出路的他就背着木耳到全国各地去推销,出去一趟路费、住宿费就得三四千块钱,折腾一顿也没推销出去。母亲天天念叨他说,“你别折腾了,还得搭上人,还得搭上钱,还没有说好的。”那段时间,王本顺是四处碰壁,心里特别着急。就在手足无措的时候,碰巧参加了区里组织的培训活动,这时他第一次接触到了农产品直播带货,“哎!我觉得这是条好路子。”
2022年开春,他“豁”出去了!揣着手机就往村部跑,注册了个“青岛木耳书记”的直播账号。
但真正做起来才发现没那么简单。看别人直播侃侃而谈,轮到自己却完全不是那么回事。“第一次直播时,怕被村民看见白天不敢开播,等到半夜12点后拉上窗帘、空调调到18摄氏度,可还是浑身冒汗,两腿发抖,背好的词也说不利索!在屋里转来转去,就是不敢点开始。最后心一横正要按键时,手一抖不小心按到了开播,就这么稀里糊涂开始了。折腾了一晚上,毛着就才卖了148块。”
虽然钱不多,却总算让他看到了希望。但他媳妇可不这么想,媳妇说,“你就是个地地道道的庄户人,干活出力行,当网红绝对不靠谱!”
“我不是想当网红,作为一名党支部书记,我就是想帮老百姓把农产品卖出去,提高下收入。”王本顺就这样一场场播下去,两个月的时间,全村十万斤木耳全卖光了,一斤价格比以前还多了五六块,可把老百姓乐坏了。
2023年,村里几个人合计着迈出了关键一步——建成了农产品初加工车间,产品从单一的木耳干货扩展到菌菇礼盒、山花蜂蜜、山地杂粮等十多个品类,直播间的人气也越来越旺。但大家心里清楚,农产品想要走得远,靠的从来不是花样和种类,而是实打实的品质。从田间采摘的第一茬菌菇开始,他就立下铁规矩:农残检测不合格的坚决不收,蜂蜜纯度不够的绝不罐装,杂粮必须经过三次筛选、两次风选,确保每一斤都干干净净不掺一粒沙子。甚至连包装都反复琢磨,既要防潮又得保鲜,“就想让咱消费者拆开包裹时,能闻到咱们山里的清甜味儿。”朴实憨厚的王本顺说道。
粉丝的认可是最好的证明。慢慢地,王本顺的直播间粉丝从一个人变成了100人、1000人,到现在的50万人。“我看重的不是粉丝数量,最让我自豪的是我们找到了打开销路的钥匙,这把钥匙不光让咱的产品走出了农村,更带着700多位乡亲搭上了电商的快车。”
2024年8月,在乡村振兴政策指引下,他们村乘着“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的东风,建成了“金扁担”联农共富直播院落。在这个小院里,有直播间,有培训教室,有选品间……村民们既可以把产品送来代销,也能自己上阵当主播。到现在,他们已经开展了60多场培训,培训学员720余名,其中60余人能够独立进行直播。王本顺告诉记者,看着乡亲们从当初的“王书记帮我卖”,到现在自信地说“我自己来直播”,这种变化真是发自内心的开心。新区现在还成立了农村直播电商协会,为他们搭建了很好的平台,他们正努力让新区的每一个优质农产品,都能通过直播找到好销路,用实际行动践行乡村振兴战略。
“我王本顺就是个庄稼汉,当村书记这些年,就认准一个理儿,就得带着大伙儿过上好日子。”王本顺说看着大伙儿从“王书记帮帮我”到“我自己能行”,心里头比喝了蜜还甜,接下来,他说会在直播基地会继续做公益培训,帮更多老乡学技能,和乡亲们拧成一股绳,把手机变成“新农具”。
□人物故事2
从码头工人成长为“大国工匠”
黝黑的皮肤,坚挺的身姿,站到舞台上就是满满的底气。当天下午,来自山东港口青岛港的郭凯和大家分享了自己的奋斗故事。
郭凯是出生在一个三代从军的家庭,祖辈父辈的坚强意志和勇于担当的精神,深深地感染着他,因父亲重病,家庭困难,初中未毕业,他就四处打工,尝尽了生活的辛酸,偶然的机会听到“金牌工人”许振超的事迹,让他黯淡的人生有了榜样。
2005年,郭凯从天津孤身一人来到青岛,进入港口,成为一名码头工人。在港口看到“干就干一流、争就争第一”的誓言,他热血沸腾。那一刻,他立志要像振超师傅一样,绝不向命运低头,当好自己的主人,把握自己的人生。
正当他满怀信心准备学好技术展露拳脚时,一盆冷水被浇到了头上,队里给他分配了一辆最小、最破的机械,他还和师傅抱怨为什么给他分配这样的破车。师傅说,“小伙子,你是刚来的农民工,要学的东西太多了,现在就是给你个大机械,你会开啊?”
听了这句话他很不服气,为了练好技能,他放弃了所有的休息时间,加班加点地苦练,专业书籍从不离手,把所有关于装载机、挖掘机的书籍全部啃完。在家里,模仿着作业的场景,用筷子当操作杆,用纸箱当铲斗;在单位,每天操纵油门、挡位上万次,经常练到眼睛红肿、脖子酸痛,反复演练高难度清舱动作,就这样不到半年时间,他就从“臭手”变成了“香饽饽”。仅用一年的时间就成为全集团第一个开上大型装载机的农民工司机。5年时间,他从农民工转成港口正式员工。
在一次清舱作业中,由于货物的特殊性,所有的老师傅都说不可能按期完成。他深知,如果耽误了卸船,不但会对货主造成经济损失,更关系到港口的声誉。看到领导心急如焚的样子,他主动请缨,“让我试试吧!”卸货作业中,起初他按照先放水再搅拌、多点取货、两点供料的作业工艺,但由于舱底湿滑、舱壁夹角太小,货物很难清理,最后,他将铲斗与舱壁形成完全贴合的角度,小心谨慎地操作,收斗、起动臂、打方向,每一个动作都精准到位。和同事们共同抱定一个信念,就是把漂洋过海运来的货物颗粒归仓地卸到堆场内!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17万吨的货物比原计划提前一个半小时卸完,成功打破单班单船单车接卸的新纪录,再一次向世界展示了山东港口的中国速度。
技能得到提升之后,他六夺公司大赛冠军,四夺集团技能大赛冠军,当时同事还给他起了个绰号叫“冠军收割机”。2015年,他被央视邀请参加了《挑战不可能》,在舞台上他驾驶装载机倒立点燃七米高的烟花,“当时,因烟花受潮烧了好几次都没点燃,会不会是假烟花?但,我心想烟花是假的但是那个木头棍是真的,我就一心把木棍点燃,”最后,他是把受潮的烟花烤干又点燃的,把不可能变为了“可能”。
后来他又参加了央视《吉尼斯中国之夜》,工作人员用自喷漆把酒瓶盖全部喷成银色,聚光灯一照就是一个镜子反射到他的眼睛,在第一遍挑战时受到了很大影响,第二次,在永不服输的驱动下,他迅速调整状态,驾驶装载机1分钟内开启30瓶啤酒,成功首创了该项吉尼斯世界纪录。
山东港口一体化改革以来,为实现流动机械自动化远控改造,他把多年总结的驾驶经验和作业工艺与精准数据统统输入到智慧的大脑,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采集信息,一条数据一条数据去分析,最终采集了8000多条数据,攻克了600余项行业难题,率先完成传统干散货智慧绿色码头的升级改造,赋予十大机种、30多台老旧设备全新的“中国芯”“智慧芯”,打造了美丽中国的港口样板,央视对此进行重磅报道。
在山东港口青岛港这个人才辈出的沃土之上,郭凯用不服输、敢拼搏、永奉献的精神,向着振超师傅的目标去奋斗,从农民工走到了“大国工匠”,也让他深刻体会到,劳动创造幸福,奋斗成就梦想。
(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春燕 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