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即墨:“小院课堂”微宣讲 激活基层治理大能量
立秋时节,树影婆娑,蝉鸣阵阵。在即墨区环秀街道德馨珑湖小区的一处凉亭内里,几把小板凳围成一圈,没有讲台,没有讲话稿,社区“百姓名嘴”王雪莉正操着乡音,讲述一场彩礼风波的故事。笑声、掌声、讨论声,在夏日的微风中交织,汇成一场别开生面的“小院课堂”……
从会议室到小凉亭 打造宣讲阵地的生活场景
“过去在会议室里讲政策,群众听得直打哈欠;如今在树荫下拉家常,大伙争着问、抢着说。”环秀街道滨湖社区居委会主任李静深有感触。即墨区的新宣讲模式——小院课堂,正是对这传统宣讲模式的创新求变。它主动拆除了物理与心理的围墙,将宣讲主阵地从严肃的会议室延伸至小区凉亭、社区广场、文化长廊、社区书院——这些居民日常聚集、烟火气最浓的“生活场景”。
阵地的前移,带来的是话语方式的改变。在这里,党的创新理论、国家大政方针被“百姓名嘴”精准“翻译”成带着泥土芬芳的“小故事”和热气腾腾的“家常话”,涌现出农民工学习达人张淑宝、正高级职称农民朱典玉、脑瘫少年王建皓、社区优秀工作者周学宏等一批荣获省、市级荣誉的基层宣讲员。他们熟悉社情民意,善用乡音乡情,摒弃照本宣科,用沾满“烟火气”、充满“人情味”的讲述,让宏大叙事融入百姓生活日常,把党的创新理论、国家大政方针精准“翻译”成“小故事”、“家常话”,让人坐得下、听得进、弄得懂、记得牢。
从“我讲你听”到“你点我讲” 传递精准服务的脉脉温情
在即墨,“小院课堂”的生命力,还在于它敏锐地捕捉并回应着民之所需。本着“群众想听什么就讲什么”的原则,“小院课堂”从“我讲你听”变为“你点我讲”。根据群众需求将政策解读、社会治理、医疗保险、农业技术、新媒体创业、科学普及、“非遗”传承等群众密切相关的问题,定制成“宣讲菜单”,实现了群众根据需求“点单”,各单位精准“派单”,宣讲员高效“接单”一套高效的“点单-派单-接单”闭环机制应运而生。
“除了针对不同群体、不同兴趣、不同年龄量身定制的宣讲菜单,我们的宣讲形式也灵活多样,创造宣讲场景,进行沉浸式体验,使宣讲更具吸引力。”即墨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服务不止于宣讲。通过一张张“心愿单”,义剪义诊、电子社保卡申领等贴心服务被精准送达小院,使“小院课堂”升华为社区里的“暖心驿站”。同时,红歌合唱、棋牌竞赛、书画交流、红色电影点映等活动纷纷被“搬”进小院,“小院课堂”成了群众“家门口的欢乐场”,满足着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从理论说教到文艺浸润 释放创新表达的鲜活力量
“讲排面不如讲情义呀!”——在德馨珑湖小区的文化长廊里,一场别开生面的“微短剧”《移风易俗树新风》正以一张麻将桌、几把塑料凳为道具上演。这场由居民和网格员自编自导自演的“微短剧”,用群众最熟悉的场景和语言,将抵制高价彩礼、反对铺张浪费的理念精准送达人心。这种“理论+文艺”的创新表达,让各类情景剧成为小院里的新风景,使理论宣讲在欢声笑语中释放出鲜活能量。
而更具匠心的是,文化IP赋予了理论宣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形象标识。在即墨,有墨小牛、即大应、墨小急、湖小砚等IP形象,他们以其生动鲜活的形象,出现在不同的宣讲场景中,成为吸引居民走进“小院课堂”有效载体。
从一人讲到大家议 小院落撬动大治理
“小院课堂”的精髓,在于它不仅传递声音,更搭建平台,凝聚共识。在“小院议事会”环节,一人讲变为众人议。党员群众围坐一堂,畅所欲言。简单问题,现场拍板;复杂难题,则组建由社区工作者、居民代表、物业、党员志愿者等构成的多元团队,“清单式”攻坚解决。
“之前晒被子只能扯根绳,在‘小院’一提,8组崭新的公共晾衣架就装上了!”金茂社区居民吴蓉蓉的喜悦道出了实效。而这只是“小院课堂”解民忧的一个侧影。
如今,绿荫下的小板凳,承载着即墨基层治理的大智慧。“小院课堂”正以最朴素的场景、最亲切的话语、最灵活的机制,上演着宣讲阵地从封闭走向开放、服务供给从被动走向精准、治理方式从单向管理走向多元共议的三重转变,让党的声音在烟火气中入脑入心,让群众诉求在家门口落地有声。
半岛全媒体记者 刘守龙 通讯员 高洪菊 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