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故事|一幅画画一年,“一棵白菜”竟卖出36万高价

2025-08-12 09:00 大众·半岛新闻阅读 (4077) 扫描到手机

青岛有一个村子,吸引着天南地北的画家汇聚于此,他们切磋技艺,挥毫泼墨,共同渲染这座艺术气息浓郁的油画小镇,也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就是西海岸新区张家楼镇的达尼画家村。

这里有不少创作路上遭遇迷茫,前来此寻求灵感,原想小住一阵,却深深扎根于此的人。来自山西的鹿成君便是其中之一,2003年抱着“精进画艺一个月”的初衷前来,没却扎根于此二十余年,与青岛结下了一段不解之缘,也成为达尼画家村写实派代表性画家。

近日,记者走进达尼画家村,对话鹿成君,倾听他画笔下的光阴故事。

一幅画耗时一年,最难就是淬炼细节

在青岛达尼画家村成排的别墅工作室中,“藏着”鹿成君的艺术馆。走进这里,仿佛踏入一个逼真的艺术空间。墙上挂满他的超写实画作,色调深沉,主题多是古玩与果蔬。古老的器物与挂着水珠的新鲜水果同处一画,形成奇特的视觉碰撞。

其中一幅名为《缘分》的作品格外引人注目。斑驳的墙面作为背景,一张旧木桌上陈列着唐三彩、青铜器等文物。凑近细看,瓷器上细密的冰裂纹路清晰可见,青铜器表面深浅不一的铜绿毫发毕现,连手指大小的金人摆件也刻画得栩栩如生。

这幅画,鹿成君画了整整一年。最难的,就是淬炼细节。“比如唐三彩的冰裂纹,”他解释道,“画第一遍总觉得纹路浮在表面。我得想办法让它看起来是深入到釉层内部的,这才真实。”动笔前,他必须反复研究裂纹的走向,了然于胸,才能下笔。

有趣的是,画中那些古意盎然的物件,就真实地摆放在艺术馆西屋的架子上。鹿成君坦言,自己搞收藏,最初就是为了画画取材。

超写实创作,极度追求细节,不仅耗时漫长,对工具的要求也近乎苛刻。“一幅画普遍要画半年以上,必须非常细致。”鹿成君说,“细致到什么程度?连画笔的笔毛,都要修剪到像头发丝那么细才行。”

靠卖画读完大学,“一棵白菜”卖出36万元高价

1976年,鹿成君出生在山西晋中榆社县。他对绘画的热爱,始于童年。“还没上小学的时候,我就喜欢画,照着报纸、小人书画。”他对绘画近乎痴迷,上了初中以后,有时为了画好一幅画,竟彻夜站着作画。

在那个年代,村子里,鹿成君的父母也不曾听说过谁家孩子学过画画,以此谋生更是闻所未闻。但儿子对绘画的热爱也让父母为之动容。1995年,鹿成君考上了山东艺术学院的油画专业,父亲东拼西凑了几千块钱,供他读大学。

深知家中不易,入学第二年,鹿成君就开始自力更生。“那时济南文化市场卖画行情好,我就熬夜多画,拿去卖。”他清晰记得卖出的第一幅画——一张水彩风景,40元。

毕业后,他留在济南,为多家画廊作画。市场反响虽好,但他很快意识到,临摹终非长久之计,个人创作才是根本。然而,“当时心里没底,创作概念也模糊。”于是,他潜心研习大师作品,精进自己的画技。

好景不长,低谷不期而至。2000年至2002年间,市场遇冷,鹿成君这两年里几乎没了收入。正在这时,他接到了一位在青岛的老同学的电话:“青岛这边画画氛围不错,你要不要过来看看?”2003年,抱着“精进画艺一个月”的初衷,鹿成君来到青岛。未曾想,这一留,便是整整22年。

多年来潜心于此,鹿成君的画作也收获了市场的认可。2019年,他带着一幅白菜题材作品首次到西安参展,没想到画作当天下午便以36万元的高价被买走。他坦言,近年来,他的原创作品被越来越多的人收藏。这更让他信心倍增,在画家村深深扎了根。

在青岛达尼画家村这片蓬勃的艺术沃土上,鹿成君的扎根与绽放并非孤例。这里滋养了多位画家,助力他们攀上各自的艺术高峰。然而,作为国内超写实绘画领域的深耕者与守望者,鹿成君深知这份艺术的珍贵与不易。

“所以我们更要重视传承,让更多年轻人加入进来。”他将自己的技术倾囊相授,已经有一位徒弟跟随他学习绘画10余年。对鹿成君而言,在达尼村的教学相长,已超越了简单的师徒授受。

(半岛全媒体记者 孙兆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