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黑板!这份夏季食品安全指南 筑牢“防护墙”
炎炎夏日,高温高湿环境加速食物变质,饮食安全风险随之攀升。近日,青岛饮食文化研究会会长王锡芬针对夏季饮食特点,发布消费提示,从消费者和餐饮经营者角度给出具体建议,为市民夏日饮食安全“划重点”。
夏季在外就餐应优先选择证照齐全、环境卫生达标的餐饮场所,应远离无证流动摊贩,降低食源性疾病风险。对于卤菜凉拼、凉菜冷食、四季豆、野生菌等高风险食品,建议谨慎选择,坚决不食用来历不明、感官异常或未烧熟煮透的食物。
食用海鲜时应避免与冰啤酒、冰水、西瓜等凉性食物同时进食,以防冷热刺激引发腹泻、腹痛等肠胃不适,倡导科学搭配、适度食用。
网络订餐方面,王锡芬建议消费者通过正规平台下单,下单前仔细核查商家证照资质;收到餐品后注意检查包装及封签是否完好,尽量避免订购凉菜、生食水产、冷加工糕点等高风险品类。此外,夏季剩饭剩菜需妥善存放,避免在高温环境下久放,食用前务必确认食材未变质且加热彻底。
餐饮服务经营者在食材采购上需严格把关,严禁采购发芽土豆、野生蘑菇、不明物种鱼贝类、病死或未经检疫的畜禽肉及街头无证摊贩加工的熟肉等问题食材,从源头杜绝安全隐患。
加工环节中,从业人员须持有有效健康证明,保持良好个人卫生;严格落实加工环境、工具容器及餐饮具的消毒措施,做到生熟分开、规范操作,杜绝加工变质食物,未经许可不得制售生食、冷食。
食物储藏方面,需注意冰箱存放不宜过满,定期除霜;蔬菜、水果与生肉、生鱼等分开保存;瓶装、罐装等包装食品开启后及时冷藏,确保即开即用。同时,经营者应积极落实制止餐饮浪费举措,主动引导文明点餐,提供小份菜、半份菜选择,鼓励剩菜打包。
夏季饮食安全关乎公众健康,需要消费者与经营者共同重视、协同发力。饮食文化研究会希望通过科学指引,助力营造安全、健康的饮食环境,让市民吃得安心、吃得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