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时评 | 从立秋看中国智慧:节气文化的传承与新生
九州体育评论员 许欣
今天,农历六月十四,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立秋。虽然暑气未消,但早晚的微风已悄然带来一丝清爽。作为夏秋之交的重要节点,立秋不仅承载着农耕文明的智慧,也蕴含着中国人顺应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哲学。
观天察地:古人智慧的现代验证
立秋,是太阳到达黄经135°时的天文时刻。古人通过观察北斗七星斗柄的指向,发现此时天地间的能量开始收敛,万物逐渐从繁茂生长转向成熟结果。民间谚语“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至今仍有参考价值——今年立秋在农历六月,属于“早立秋”,意味着天气可能会较快转凉。
虽然立秋并不代表酷暑立刻结束,但从气象学上来讲,立秋后我国北方昼夜温差会加大,南方则可能迎来短暂回热的“秋老虎”,同时需防范台风和强降雨。这些自然规律,恰恰印证了古人“以天为历,以地为书”的智慧。
农耕智慧:从“啃秋”到“晒秋”
立秋是农事活动的重要节点。在华北,玉米开始抽穗,棉花结铃;在江南,水稻进入灌浆期,农民们忙着田间管理,确保秋粮丰收。古人讲究“立秋十天遍地黄”,说的就是秋收的序幕正缓缓拉开。
民间还有许多有趣的习俗。比如“啃秋”,即在立秋这天吃西瓜,寓意“咬住夏天的尾巴”,防暑降温;而在湖南、江西等地,则有“晒秋”的习俗,村民们把辣椒、玉米、稻谷等铺在房前屋后晾晒,形成一幅幅色彩斑斓的丰收画卷。如今,这些传统习俗不仅保留了下来,还成为乡村旅游的亮点,吸引着各地游客前来体验。
养生之道:润肺防燥,顺应自然
立秋后,天气逐渐干燥,中医认为此时应“养阴润肺”,多吃百合、银耳、梨等滋润的食物。民间有“贴秋膘”的说法,指的是夏天食欲不振,立秋后适当进补,为秋冬储备能量。不过,现代营养学也提醒,进补要适度,避免过量摄入高脂肪食物,可以多吃富含维生素的果蔬,保持饮食均衡。
此外,立秋时节适合早睡早起,适当增加户外运动,如散步、慢跑等,帮助身体适应季节变化。尤其是老年人,要注意早晚温差,及时增减衣物,预防感冒。
文化新生:古老节气的创新传承
立秋不仅是一个节气,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在古代,帝王会在立秋日举行“迎秋”仪式,祈求五谷丰登;文人墨客则借秋抒怀,写下“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的佳句。今天,我们虽不再举行盛大仪式,但节气文化依然以新的形式延续着。
比如,许多学校会在立秋前后组织学生参与农事体验,让孩子们感受“春种秋收”的自然规律;许多社区也会举办节气主题活动,通过诗词朗诵、手工艺制作等方式,让传统文化走进现代生活;短视频平台上,年轻创作者用插画、汉服秀演绎节气之美,相关话题播放量屡创新高。这种创新传承让节气文化跨越时空界限,以更生动的方式走进现代生活,展现出与时俱进的蓬勃生命力。
立秋,是夏的谢幕,也是秋的启程。它提醒我们:自然有其节奏,而人类的智慧在于与之共舞。无论是田间耕作的农民,还是都市中忙碌的你我,不妨在这个节气稍作停留——感受晨露的微凉、观察云卷云舒,或许能重新发现那份被忽略的天地韵律。
- 山东省慢性病医院:慢病防控营养先行!打造营养干预“青岛样板”
- “众”说节气·立秋丨夏气渐消 秋韵始浓
- 传承红色基因 热血传递初心 ——平安融易青岛分公司开展无偿献血志愿活动
- 文化中国行|今天,我们迎来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晚立秋”有何不同?
- 智慧技术让房屋建设周期缩短近60%
- 青岛故事|虎虎生威!她把传承几百年的老手艺,武装到了“尾巴”上
- 半岛V视|产业链上的山东好品牌:您需要帮助,我立即出现!垂域大模型赋能智慧车站快速服务
- 特别策划|“链”出品质新生活!智慧交通、AI+制造、智慧城轨……青岛四家人工智能链主企业的发展密码
- 把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传承好
- 青岛故事|专心做智慧海洋,打破技术壁垒为养殖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