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尖上的青春 海水浴场大学生安保员的盛夏“烤”验

2025-08-04 18:33 大众·半岛新闻阅读 (2400) 扫描到手机

8月3日的青岛石老人浴场,咸涩的海风卷着细碎沙粒扑在皮肤上,带着灼人的温度。沿海一线的防鲨网旁,十几名身着反光绿救生马甲的年轻人正来回踱步,20岁上下的脸庞被晒得发亮,汗水顺着脖颈滑进衣领,在后背洇出深色痕迹,救生员也在瞭望台、沙滩上来回观察。他们是浴场的暑期安保员,多半是在校大学生,趁着假期来这里赚取生活费,却在海浪与烈日的交替洗礼中,提前触摸到了社会的肌理。

台风过境时的青春防线

青岛理工大学(临沂校区)的刘浩楠同学胳膊上还留着两道明显的色差——被防晒袖套遮住的部分泛着浅白,裸露的小臂和手背则是均匀的焦糖色。“刚晒红那阵儿一碰就疼,现在反倒成了工作历程的‘勋章’。” 他挠着胳膊笑,眼角的疲惫却藏不住。5天前刚到岗,行李还没来得及好好整理,台风预警就呼啸而至。

连续三天,他和同事们在齐膝深的海水里固定警戒线,橘红色的隔离带在狂风中像被扯紧的弓弦。“坚决看好每一个人,绝不能出溺水事故!” 负责人在暴雨里吼出的指令,至今还在他耳边回响。作为新人,他的阵地就在离岸 20 米的警戒区,手里攥着扩音喇叭,从清晨6点到日暮西沉,重复的劝解词被海风撕成碎片:“大浪危险!带孩子的家长请往后退!” 一天上千遍的嘶吼,让他夜里躺在床上,耳边还嗡嗡作响。

安保人员的双脚和膝盖以下,执勤期间泡在海水里6个小时左右

当台风裹挟着最后一阵暴雨离去时,刘同学瘫坐在沙滩上,看着天边裂开的霞光,忽然觉得手臂的灼痛都变得清晰 —— 那是真实参与过一场 “战斗” 的证明。

潮起潮落间的日常战场

对在此工作一个多月的青岛小伙小刘来说,台风天的紧张更像是一场集中爆发,而日常的坚守才是磨人的持久战。每天下午3点换岗时,沙滩地表温度已接近40℃,他穿着洞洞鞋踩上去,鞋底的塑料都在发烫。巡逻不到半小时,裤脚就被浪花打湿,盐分在布料上凝结出白霜,贴在腿上又痒又涩。

8月1日晚,刘同学整理海边的警戒线

“您看这浪头,底下全是暗流,看着浅,一步踩错就出不来!” 傍晚时分,他拦住一对抱着游泳圈的情侣,指着岸边翻涌的暗涌耐心解释。外地游客不耐烦地挥手:“我们经常下海,你别吓唬人!” 小刘没退,从手机相册里翻出前几天拍的暗流视频:“您看这片水域,昨天刚救上来一个被卷走的小伙子。” 直到年轻人讪讪离开,他才松了口气,喉结滚动着咽下一口唾沫 —— 这已经是当天第17次类似的争执。

安保人员劝解游客不要越过警戒线

夜幕降临时,他脱鞋坐在沙滩上,双脚泡在退潮的海水里,原本白皙的脚掌被泡得发白发皱,像两块吸饱水的海绵。“刚开始觉得80块日薪挺划算,现在才知道,每一分都沾着盐粒。” 他掏出手机给家人发消息,屏幕映着他黝黑的脸,“今天管的两顿饭还不错,我吃得挺饱。”

刘同学整理肩膀上的警示灯

浪花里的成长顿悟

月光漫过海面时,小刘的微信步数稳定在3万+。他常对着手机里的步数排行榜发呆,第一名永远是自己,后面跟着其他同事的名字,像一串在沙滩上延伸的脚印。

最初来打工,只是受不了家人天天念叨 这么年轻就在家里躺平。第一次领到100元日薪时,心里有些激动和忐忑——那是他第一次意识到,父母每次给他转账时的 “钱够不够”,背后藏着多少个这样汗流浃背的日夜。

当朝阳再次照亮石老人浴场,这些年轻的身影又出现在晨雾里。他们或许还带着学生气的青涩,却已在潮起潮落间学会了责任;他们的手掌还没磨出老茧,却已能稳稳握住保护他人的力量。这个夏天,青岛的海浪记住了他们的声音,沙滩收藏了他们的脚印,而他们自己,则在烈日与海风中,悄悄完成了从少年到担当者的蜕变。

(半岛全媒体记者 何毅)